“为此,臣冯去疾特上奏报,请功以表彰赵祁将军。”
臣请大王垂怜赵祁之勋业,能得赵祁这样的良将以效命,是大王和我大秦的福祉。” 赵高的声音饱含着深深的震撼,铿锵宣读这封信。
这份奏章完全出自冯去疾发自肺腑的感慨,可以想象他在书写的时候心情是多么激动难平。
随着捷报声传入耳畔,
满朝文武都被这惊天动地的胜利怔住,目不转睛盯着嬴政。
若不是这真的是冯去疾亲手撰写的真实告捷书,他们或许还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我们阵亡仅两千余人,伤病不到三千。”
"击杀近十万敌军,掳获八万余人。
"
“敌方主将庞媛、魏泰均丧生于赵祁将军之手。”
”怎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这是多么耀眼的战绩啊?”
“自我国开国以来,乃至天下诸侯各国建立后,有几何时出现过这般惨胜对手的情形?”
"仅牺牲两万人,换取了数十倍的对方折损!"
"实在难以置信。”
“难怪皇上如此振奋情绪难以平复。”
“看来不仅是斩杀了庞媛,更是因这一惊人成绩所致。”
"赵祁将军精心设计,整个计策如齿轮相扣紧密配合,好个焚毁南阳的谋划啊!”
“真是幸运他成为我们的秦国将士,否则如果成了对手,那可就棘手了。”
"如此卓越才华、非凡谋略的人才,怪不得连赵国名将庞媛也败在他手上, 幸福自己拥有一员猛将……" 听闻赵祁于韩国领土之内取得这样令人震惊的成就,
必然让整个秦国朝廷震动异常。
损失仅仅两千多人,歼敌数量多达十万,外加捕获八万,可以说几乎是将敌人彻底覆没。
这种成就极其罕见,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想当然秦国百官怎能不大惊?
并且毫无疑问,此战胜绩一经公诸于世,定将让列国为之瞠目结舌。
“他怎么能达成这个成果?”
“焚烧南阳,全灭敌方。”
这般功劳,足以让其荣膺上将之位。
倘若他真晋升为上将,实执一方兵权,日后要对他下手必然难上加难。
而且韩非能成为冯去疾的副手,也源于赵祁的扶持。
一旦他封为上将,韩非必然会得到助力,日后在朝堂之上也将更有可能与我抗衡。
李斯心中满是不甘,并夹杂着些许恐惧。
这一切的开端其实是因他狭隘的心胸。
多年来,在学宫里一直被韩非压制,嫉妒之情逐渐化为了仇恨。
若非他如此心态,本有机会挽回局面。
可惜如今已无转圜余地。
赵祁与韩非都已然视他为敌,必不会放过他。
“此番对韩的大捷。”
“韩境局势稳定。”
“赵魏两国元气尽伤。”
“吾等大秦出击良机已到。”
嬴政目光威严扫视着满朝文武,铿锵有力地宣布道。
此言并非征求众议,而是嬴政心意已决。
这一战之后,赵魏损失惨重,上将军庞媛命丧秦国将领之手,魏国亦折损魏泰,这对两国声望、军队及朝廷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
嬴政意欲出兵,正是抓住对手虚弱之际,力求一击致命。
这样的绝佳时机,嬴政绝不可能错过。
大臣们听到此言,皆神色震动,他们都明白这一次机会对大秦来说千载难逢。
赵魏两国国力受损, 赵国损失十万兵马,魏国也损失八万。
且其主力驻扎边关,王翦已在威慑他们。
只待嬴政再派一路大军,定可在极短时间给予赵魏毁灭性一击,甚或一举灭掉一国。
而嬴政心中所定的方略便是先铲强赵,再取魏国。
吞并三晋之地,掌控其广袤领土后挥师东进,吞灭天下列国,这正是嬴政的宏伟蓝图,也是大秦的目标所在。
"大王圣明!”
众人听罢嬴政言辞,纷纷躬身行礼应和,认为唯有大秦可平定这纷乱世局。
”大王!”
"本次韩境战役,赵祁立下如此盖世功勋,其为大秦赢得威名远胜昔日定韩之举,臣认为应当予以重赏。”
蒙毅出列,朗声启奏。
身为蒙武次子,他知晓父亲颇为看重赵祁,此次正好借由赵祁之功为蒙家牵线结缘。
“微臣赞同。”冯劫当即出列支持。
其兄长冯去疾早已奏请重赏赵祁,这意味着冯家之意,他怎能不从。
见两位肱骨之臣相继表态,嬴政脸上浮现满意笑容。
赵祁巧设计谋击败赵魏,有如此大功,若不奖赏,他又如何统领大秦上下人心?功者必受重赏,过则必遭惩罚,这乃是大秦强大的根基所在。
“我等赞同。”随着蒙毅出列附和,王绾、尉缭等人亦纷纷响应。
即便是李斯,也只得硬着头皮顺应帝王意愿。
毕竟如此捷报传至宫中,足以使嬴政龙颜大悦,对赵祁之重视亦显而易见,重赏加身定然是板上钉钉之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