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 “忆乡堤” 上,望着眼前的古老柳树,看着远处的湖水、芦苇与香蒲,听着浪花拍打岸边的声响,心中满是温暖与惬意。
这一刻,我仿佛与这片湿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它的历史与温度,也读懂了它对每一位游人的深情。
沿着 “忆乡堤” 向西缓缓行走,微风从湖面吹来,带着芦苇与湖水的清凉气息,让人脚步也不由得放慢了几分。
不多时,一片错落有致的树林便出现在眼前,枝头虽不见繁花,却能从树干的形态与枝叶的分布中,认出这便是樱花林。
此刻的樱花树,褪去了春日的烂漫,枝丫上满是翠绿的叶片,叶片边缘带着浅浅的锯齿,在阳光下舒展着,透着一股清爽的生机。
只是,没能看到樱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心中难免生出几分遗憾。
想象着春日里,这里该是何等热闹 —— 满树的樱花层层叠叠,粉的似霞、白的如雪,微风一吹,花瓣便像蝴蝶般翩翩起舞,落在肩头、落在地上,铺成一片浪漫的花毯,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不过,这份遗憾也化作了一份期待,等下一年的春天,我一定要再来这里,与这片樱花林好好相会,亲眼见证它的绚烂与美好。
带着对春日樱花的憧憬,我穿过樱花林,来到了一片榆树林。刚走近树林边缘,便看到远处的榆树枝桠间,点缀着几座小巧的人工木屋。
木屋通体呈浅棕色,屋顶覆盖着细密的木板,造型简约而精致,像是童话里精灵的居所,悄悄藏在茂密的枝叶间,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
加快脚步走近,才看清木屋的模样 —— 木屋不大,刚好能容下几只鸟儿栖息,而此刻,木屋的屋顶上正蹲着几只悠闲的鸽子。
它们通体雪白,只有翅膀边缘带着几缕淡淡的灰色,圆溜溜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周围,却不见丝毫慌乱。
有的鸽子正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动作轻柔缓慢;有的则微微歪着头,似乎在观察林间的动静;还有的干脆闭着眼睛,享受着秋日的暖阳,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再看树底下,更是热闹 —— 十几只鸽子散落在草地上,低着头在觅食。
它们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偶尔抬起头四处张望,看到我走近,也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有几只鸽子还朝我这边挪了挪脚步,仿佛在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 “不速之客”。
那毫无生疏感的模样,真像是把这片榆树林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主人,自在又从容。
这片榆树林里的榆树,棵棵都长得挺拔粗壮。
树干笔直地向上伸展,树皮呈深褐色,带着深深的纵向裂纹,像是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充满了岁月的质感。
繁茂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层层叠叠,像一把把巨大的绿色遮阳伞,将炙热的阳光牢牢挡在树冠之上。
走在榆树林间,丝毫感受不到初秋的炎热,只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的零星光斑,在地上轻轻晃动,带来几分清凉与惬意。
我忍不住伸出手,抚摸着榆树粗糙的树干,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坚硬与沉稳,仿佛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穿过密集的榆树林,便来到了南大门的西侧。
这里的景致与之前的湿地风光截然不同,多了几分人工雕琢的精致。脚下是一条铺在地上的木板道,木板呈深棕色,表面被打磨得光滑平整,踩在上面能听到轻微的 “咯吱” 声,带着几分复古的韵味。
木板道旁,矗立着一座人造假山,假山由大小不一的石头堆砌而成,石头表面还带着淡淡的青苔,显得古朴而自然。
假山上点缀着几株小型的绿植,为硬朗的石头增添了几分柔和的绿意,远远望去,竟有几分山林的意境。
木板道旁的树荫下,摆放着几张用原始木头做成的条凳。
条凳的木头保留了原本的纹理与形态,没有过多的修饰,边缘甚至还能看到自然的弧度,透着一股粗犷的古拙感。
刻,我刚好走完了一圈,双腿有些疲惫,便顺势坐在了条凳上。刚一坐下,便感受到木头的清凉透过衣物传来,驱散了行走带来的燥热。
细细打量着这几张条凳,古拙的木质与周围现代化的木板道、精心设计的假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意外地和谐。
绿荫之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条凳上,光影交错间,更显得这里古朴典雅,让人忍不住静下心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回想着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心中满是感慨。美丽的广利河湿地公园,用它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给这个周末带来了无比愉快的心情 —— 从湿地的灵动水鸟,到 “磕头虫” 的厚重工业记忆,再到古老柳树的坚韧与榆树林的生机,每一处景致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 “忆乡堤” 上的那些古老柳树与背后的故事,又带来了沉重的历史感,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这片土地的过往与变迁。这样的旅程,既有视觉的享受,又有心灵的触动,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