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当年写那句诗时的我,从未体会过的滋味。
如今再读起那些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句子,它们像未煮熟的米粒,硌得人心头发紧。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个坐在书桌前的自己,隔着一层厚厚的橱窗,远远地眺望着重活,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去描绘那些从未真正经历过的人生。
原来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隔着橱窗眺望生活的旁观者,只能看到生活最表面的模样,却读不懂藏在表象之下的酸甜苦辣。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藤蔓的缝隙洒在诗稿上,那些淡去的字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
我轻轻合上诗稿,将它放回抽屉里,连同那些年少时的天真与懵懂一起珍藏。
手里的茶杯已经凉了,可心底却泛起一股复杂的滋味,有对过往的怀念,有对当年幼稚的自嘲,更有对如今生活的深刻感悟。
十年的时光,让我从一个隔着橱窗眺望生活的旁观者,变成了亲身参与生活的行者,也让我真正读懂了 “漂泊” 二子的重量。
指尖在诗稿上轻轻摩挲,那些生硬的字句仿佛成了时光的刻度,丈量着十年又十年的成长。曾经以为文学是华丽的辞藻堆砌,后来才懂得,真正的好文字,是饱经风霜后的举重若轻,是看过人间百态后的温柔共情。
就像此刻杯中的茶,初尝时带着苦涩,细细品味,却有回甘在舌尖蔓延。或许,那些让我觉得生硬干涩的旧作,并非不够好,而是每一个阶段的自己,都在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生活,重新定义文学。
而时光最慷慨的馈赠,便是让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清晰地看见自己一步步走来的脚印,带着青涩,带着成长,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
当我们回望诗歌的漫长历程,从《诗经》里 “风、雅、颂” 对民间百态的描摹,到杜甫 “三吏三别” 对社会苦难的悲悯,再到艾青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赤子情怀,不难发现,诗歌从来都不是悬浮于空中的虚幻泡影,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的精神之花。
如今我们重拾诗歌创作,在温习古典韵律与现代诗风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本质也多了几分真切感悟 —— 那是关于诗歌与生活、社会、时代的紧密羁绊,是诗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更是诗歌在艺术表达中应坚守的独特特质。
一、远离现实的诗歌,终将沦为孤独的残影
诗歌若脱离了生活的烟火气,便如同失去了水源的草木,终究会枯萎凋零。
试想,一首从未触碰过柴米油盐的琐碎、未曾体会过悲欢离合的滋味、不了解普通人在晨光熹微中奔波的疲惫、也不懂深夜里万家灯火下的温情的诗歌,即便辞藻再华丽,意象再精巧,也无法抵达读者的内心深处。
它会像一座孤立的岛屿,被茫茫人海隔绝,听不到现实的呼吸,也无法引发灵魂的共鸣。
同样,诗歌若远离社会,便会失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力量。社会是诗歌创作的广阔舞台,那里有普通人的奋斗与坚守,有时代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社会变革的阵痛与希望。
当诗歌选择回避这些现实议题,躲进象牙塔中自说自话,它便会逐渐失去温度,变得冷漠而空洞。
就像在动荡的年代里,若诗歌只沉溺于个人的小情小调,无视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危机,这样的作品终究会被历史。
喜欢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