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光带在车流中格外耀眼,能第一时间闯入司机的视野,让司机在百米之外就能敏锐地察觉到环卫工人的存在,从而提前减速、避让,为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 “光盾”。
倘若将这橙黄色换成蓝色或灰色,情况便会截然不同。
在雾天,弥漫的雾气会对光线产生强烈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蓝色和灰色本身的明度较低,难以穿透浓雾传递视觉信号,很容易与灰蒙蒙的环境融为一体,让司机难以察觉;
到了夜晚,没有了自然光的辅助,蓝色和灰色对车灯光线的反射能力远不及橙黄色,在漆黑的背景下更是显得黯淡无光,如同隐身一般,极大地增加了环卫工人被车辆碰撞的风险。
这背后蕴含着严谨的光学原理:物体对落在其表面的复色光会进行选择性吸收与反射,非透明的环卫工作服会吸收掉部分波长的光,而将橙黄色波长的光反射出来,这些反射光进入人眼,便让我们看到了醒目的橙黄色。
更重要的是,人眼对橙黄色光线的反应远比红色灵敏,红色已接近人眼感光范围的低端,视觉刺激较弱,而橙黄色远离这一低端,波长适中,能更快速、更强烈地刺激视网膜,让人在复杂环境中瞬间捕捉到目标。
虽然黄色是单色光中最亮的,但它的色调过于接近白色,在街头环境中辨识度会大打折扣,远不如橙黄色那般既有亮度又有独特的色彩辨识度,能与周围的建筑、路面、行人衣物等形成鲜明对比,让环卫工人在人群中、车流中清晰可辨,仿佛一道移动的 “安全警示标”,既守护了自身安全,也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姐便是穿着这样一件橙黄色的环卫工作服,领着新同事走向他们的工作地点 —— 城市里繁忙的香港路。
这条路刚刚完成改造修缮,崭新的面貌透着城市发展的活力。
双向六车道的路面宽阔平坦,黑色的沥青路面如同被精心打磨过一般,泛着均匀的光泽,清晰的白色车道线、黄色分隔线整齐地划分着交通区域,指引着车辆有序通行。
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是一条精致的 “绿色丝带”,里面栽种着各色矮小的花草植物,粉色的蔷薇、紫色的矮牵牛、黄色的金鸡菊错落有致地绽放,绿叶在花丛间舒展,微风拂过,花草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这条繁忙的道路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生机。
道路两侧分别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红色的防滑路面与机动车道形成鲜明区分,既保障了骑行者的安全,也让道路的交通功能更加完善。
而在自行车道外侧,是两条宽达十几米的大型绿化带,这里堪称城市的 “绿色氧吧”。高大的树木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有枝繁叶茂的香樟树,树干粗壮挺拔,浓密的树冠如同撑开的绿色大伞,夏日里能为路人遮挡烈日;
有挺拔秀丽的银杏树,扇形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秋日里便会化作一片金黄,成为街头最美的秋景;
还有开满白色花朵的玉兰花树,春天到来时,硕大的白玉兰在枝头绽放,宛如亭亭玉立的仙子,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这些树木与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搭配在一起,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高大的树木为道路遮挡风沙、净化空气,低矮的植被则进一步美化环境,让香港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充满自然生机的绿色长廊。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面上,环卫工人的橙黄色身影便会出现在这条路上,他们手持扫帚、推着保洁车,认真地清扫着路面上的垃圾、落叶,为这条繁忙的道路拂去尘埃,守护着它的整洁与美丽。
过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步履匆匆,而那抹醒目的橙黄色,始终在车流与人海中穿梭,既是安全的守护色,也是城市文明与整洁的守护者,与香港路的绿色生机、繁忙活力融为一体,构成了城市清晨最温暖、最动人的画面。
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一层淡淡的鱼肚白,我就已经扛着铁锹、提着编织袋,来到了负责清理的那段路边。
寒风裹着尘土时不时吹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和碎纸屑,落在早已被岁月刻满痕迹的脸上,带着几分刺骨的凉意。
但我没多想,弯腰就开始收拾那些散落在路边的杂物,破碎的塑料瓶、废弃的包装袋、枯树枝还有不知被谁丢弃的破旧家具碎片,都得一点点装进编织袋里,再扛到不远处的垃圾清运车上。
这条路不算短,从街头到街尾,一眼望不到头。
每天一开工,我就和其他工友们沿着路边散开,各自埋头干着活。铁锹碰撞地面的 “咚咚” 声、编织袋摩擦的 “沙沙” 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几声咳嗽,交织成了这段时间里路边最常听到的声音。
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把这些杂物彻底清理干净,给来年种植花草腾出地方,让这条路能换上新的模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