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戏枝叶盼参天,寻根掀起千层浪。
一秤双盘风絮定,孤舟入海星望沉。
流挽。刘湾......”
春分刚过七日,流挽镇的晨雾还带着三分凉意,像被揉碎的蝉翼贴在窗棂上。霜降握着那页从鈢堂借来的旧笺,指尖划过 “流挽” 二字时,宣纸上的墨迹竟似活了过来,顺着木纹漫出淡淡的水痕,恰如记忆里刘湾河的涟漪。檐下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一串碎音落进炭炉,惊起几点火星,倒让她想起晏娘说过的 ——“字里藏着山水魂,念着念着就走回旧时光”。
“在看什么?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夏至的声音裹着晨露的清润,从院门外漫进来。他手里提着竹编食盒,鞋尖沾着新绿的草屑,显然是刚从后山采了春茶回来。食盒上的篾纹里还嵌着细碎的花瓣,是山樱的粉白,像被春风揉碎了撒在上面。
霜降抬头时,正见他将食盒搁在案头,阳光斜斜切过他的侧影,把发梢染成金芒。“鈢堂的陈先生托人送了本残诗集,你瞧这开篇,倒像在说我们。” 她将笺纸推过去,指尖点在 “寻根” 二字上,“前几日收拾旧物,翻出了你在刘湾写的那首《舟夜》,词句竟与这笺上的暗合。”
夏至的指尖刚触到笺纸,忽然顿住。那墨迹的触感太过熟悉,带着当年刘湾特有的松烟香,混着水汽的温润,像有只无形的手轻轻扯动了记忆的弦。他望着窗外新发的柳丝,忽然笑了:“这陈先生倒真是消息灵通。前几日去鈢堂还书,他说流挽与刘湾本是同源水,早年不少人家顺着河迁徙,连老槐树的年轮都带着相似的纹路。”
话音未落,院门上的铜环 “当啷” 响了两声,林悦的笑声先于人影钻进来:“霜降姐!夏至哥!韦斌哥说要带我们去流挽渡口赶集,说那儿的春卷皮薄得能透光,咬一口全是荠菜的鲜!” 她穿着鹅黄的布衫,发间别着朵初开的迎春,跑起来时裙摆扫过石阶,惊起两只停在石缝里的麻雀,扑棱棱掠过墙头,倒像把春光都带了起来。
“这丫头,真是属兔子的,听见吃的比谁都快。” 霜降笑着将笺纸折好,放进胡桃木盒。盒盖刚合上,就闻见食盒里飘出的茶香,是头春的龙井,叶片在青瓷碗里舒展,像一群刚睡醒的绿蝶。夏至已斟了两杯,热气氤氲里,他忽然说:“不如趁此去流挽渡口看看,听说那儿的老码头还留着当年的拴船桩,或许能想起些刘湾的旧事。”
三人踩着晨雾往渡口去,青石板路被夜雨润得发亮,倒映着檐角的飞翘。沿途的店铺陆续开了门,卖花姑娘的竹篮里堆着带露的蔷薇,胭脂色的花瓣上滚着水珠,像姑娘们未拭的泪;豆腐坊的蒸汽顺着木窗漫出来,混着黄豆的清香,把半条街都浸得温润。林悦蹦蹦跳跳地走在前头,时不时弯腰采朵野花,发髻上很快就插满了粉白黄绿,活像个春日里的花仙子。
“快看!那就是老码头!” 林悦忽然指着前方喊。众人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青灰色的石阶蜿蜒着伸入河中,每一级都被岁月磨得光滑,边缘处还留着船缆勒出的细痕。码头边立着根黝黑的木桩,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风雨侵蚀下已有些模糊,却仍能辨认出 “刘湾迁此” 的字样。
夏至的指尖抚过木桩上的刻痕,忽然像是触到了滚烫的烙铁。那些深浅不一的字迹里,竟有个 “夏” 字格外清晰,笔触苍劲,带着当年他在刘湾刻舟时的执拗。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也是这样的春日,刘湾的渡口飘着柳絮,他坐在乌篷船里,看着凌霜站在码头挥手,发间别着他折的柳枝,风拂过她的衣角,像只欲飞的蝶。
“夏至哥,你怎么了?脸色白得像纸。” 林悦的声音拉回他的神思。霜降已递过手帕,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背,轻声道:“是不是想起什么了?”
他望着河面的涟漪,忽然笑了,眼里却泛起了水光:“那年在刘湾,我总爱坐在码头的石阶上写诗。有次凌霜来送茶,不小心把茶碗摔在石阶上,碎瓷片嵌进石缝,倒像朵永不凋谢的花。后来我离开时,特意在拴船桩上刻了她的名字,想着回来时还能找到。”
“那后来找到了吗?” 林悦好奇地追问,手指轻轻抠着石缝里的青苔。
夏至摇摇头,目光落在霜降发间的枫叶簪上 —— 那簪子的纹路与刘湾老槐的年轮惊人地相似。“后来涨大水,码头被冲毁了大半,再回去时,连拴船桩都不见了。没想到在这里,倒见着了相似的痕迹。”
正说着,远处传来韦斌的大嗓门:“夏至!霜降!可算找着你们了!毓敏姐和墨云疏她们都在茶馆等着呢,说要尝尝流挽的明前茶!” 他穿着宝蓝的短褂,手里提着个油纸包,跑起来时油布晃悠,隐约能看见里面的春卷皮泛着微光。
茶馆在码头旁的老槐树下,青瓦白墙,门楣上挂着 “望河楼” 的木匾,漆皮虽已斑驳,却透着古朴的雅致。推开门,茶香混着桂花糕的甜香扑面而来,毓敏正坐在窗边筛茶,蓝布围裙上沾着些茶渍,倒像嵌了几朵浅黄的花;墨云疏支着画夹在写生,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画的正是窗外的老码头,柳枝在纸上舒展,竟似要从画里钻出来;苏何宇和邢洲在下棋,棋盘是刻在木桌上的,棋子是捡来的鹅卵石,黑的涂了松烟墨,白的抹了石灰,倒也像模像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