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齿轮测绘课的时光刻度
2011年秋的燕宁大学,林晚在机械系齿轮测绘课上,发现教具齿轮的齿纹组成邮戳形状。"这是1980年的教具。"沈星河用游标卡尺测量,齿轮的模数和太奶奶剪纸稿里的荷茎弧度相同,"我祖父当年用过这组齿轮。"当林晚转动齿轮,齿孔间掉出片桑皮纸,纸上用炭笔写着:"机械楼307教室的地砖下藏着邮戳。"
(一)教室地砖的邮戳模具
两人来到307教室,地砖的裂缝组成半朵银杏。"太奶奶说,邮戳模具藏在第17块地砖下。"沈星河用修表镊子撬开地砖,下面躺着个铜盒,盒盖刻着太奶奶的剪纸剪刀。打开后里面是枚邮戳模具,戳面是齿轮和银杏叶的重叠,戳心嵌着颗石榴籽。"1980年他们在这里上过课。"林晚摸着模具,边缘留着修表工具的划痕。
模具底刻着行小字:"邮戳的密码在微分方程的常数项。"沈星河翻开课本,某页微分方程的常数项正好是林晚的生日。当她把模具按在课本上,纸纹里突然渗出荷汁,拓出太奶奶和祖父的课堂剪影——他们坐在同一排座位,祖父的修表工具箱掉在地上,齿轮滚到太奶奶脚边,和眼前的场景完美重叠。
(二)实验室的时光齿轮
材料力学实验室的废旧齿轮箱里,林晚发现枚特殊的齿轮,齿纹是邮戳的齿孔形状。"这是1980年的密码齿轮。"沈星河接过齿轮,发现齿孔间卡着片桑皮纸,纸上用炭笔写着:"邮戳的转动周期=银杏叶的飘落时间。"他们来到银杏大道,测算出银杏叶的飘落时间为17秒,对应齿轮的17齿。
当齿轮嵌入实验室的万能试验机,机器突然显示1980年的测试数据,其中一组数据和林晚的实验报告完全相同。"太奶奶说,这是爱情的力学公式。"沈星河指着数据,"扭矩=银杏叶的重量×游丝的摆幅。"此时试验机的显示屏突然亮起,映出太奶奶和祖父的实验场景,他们正在测算同样的参数,和林晚、沈星河的动作完全同步。
二、图书馆古籍部的邮戳情书
(一)力学史课本的密道入口
流体力学课的小组作业,林晚在图书馆找到本1980年的《理论力学》,扉页贴着张借书卡,借书人是"阿沅",旁边画着密道示意图。"太奶奶说,邮戳情书藏在第17排书架。"沈星河按图找到书架,转动某本《机械振动》,书架突然分开,露出通往阁楼的楼梯。
阁楼里藏着太奶奶的情书邮册,册子里贴满了拓印的邮戳,每枚邮戳旁都有祖父的修表记录。2011年那页写着:"林晚的眼瞳弧度=沈星河的游丝摆幅,此为邮戳的爱情频率。"邮册最后一页是空白桑皮纸,当林晚的指尖触到纸面,纸上突然渗出桂汁,拓出她和沈星河在齿轮测绘课的模样。
(二)邮册里的时光情话
沈星河翻开邮册的1980年部分,发现枚特殊的邮戳,戳面是太奶奶的剪纸剪刀和祖父的修表镊子交叉,戳心嵌着颗石榴籽。"这是他们的课堂定情邮戳。"他指着邮戳旁的日记,太奶奶写道:"1980年秋,他修表时掉的石榴籽,我用来做了邮戳芯,盖在他的实验报告上。"
邮册的夹层掉出封信,信封上贴着"银杏"邮票,邮票齿孔间卡着片流萤翅膀。信纸上太奶奶的字迹被桂汁晕开:"当你看见这封信,我已化作图书馆的光纹,而邮戳的缺角,需要相爱的人用知识补全。"沈星河突然握住林晚的手,两人的指尖在邮册上形成完整的邮戳,戳心的石榴籽突然发亮,映出太奶奶和祖父的课堂剪影。
三、选修课上的邮戳密码
(一)建筑史课的邮戳投影
选修课《建筑与时间》上,教授播放1980年燕宁大学的老照片,林晚发现照片里太奶奶站在钟楼前,手中的剪纸稿和钟楼的抛物线轮廓重合。"太奶奶说,建筑的弧度和邮戳的齿孔相通。"沈星河指着照片,钟楼的抛物线正好是邮戳的上半部分。
课后他们来到钟楼,在拱顶发现块砖刻着半朵银杏。"邮戳的下半部分在机械楼。"林晚拿出太奶奶的剪纸稿,稿上的荷茎弧和钟楼抛物线组成完整邮戳。当他们把剪纸稿贴在机械楼的外墙上,阳光透过窗户,在钟楼拱顶投出邮戳形状,戳心是他们的影子。
(二)艺术史课的邮戳壁画
艺术史课讲到剪纸艺术,林晚的报告主题是太奶奶的作品。她在PPT里展示太奶奶的剪纸稿,突然发现稿上的荷茎弧和燕宁大学的地图轮廓相同。"太奶奶说,艺术和机械一样,都有自己的邮路。"沈星河指着地图,邮戳的中轴线是银杏大道,而他们的教室在戳心。
课后他们用荧光粉在机械楼外墙勾勒荷茎弧,最终形成巨大的邮戳壁画。"这是燕宁大学的时光邮戳。"林晚看着壁画,太奶奶的剪纸刀和祖父的修表镊子在壁画上交叉,组成邮戳的最后一笔。此时夕阳西下,壁画的影子投在银杏大道,形成巨大的信封,而他们掌心的邮戳,正好是信封的封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