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壹被处死之后,孙权派中书郎袁礼去向各位大将表示歉意,顺便询问当前政事应该改进和舍弃的地方。袁礼回来后,孙权又下诏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汇报说:‘我和子瑜(诸葛瑾)、子山(步骘)、义封(朱然)、定公(吕岱)见面,询问当前政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们都说自己不掌管民事,不肯轻易发表意见,都把问题推给伯言(陆逊)和承明(潘濬)。伯言和承明见到我后,流着泪诚恳地诉说,言辞十分辛苦,甚至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样子。’我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深刻地反思自己。为什么呢?只有圣人才能不犯错,明智的人才能看清自己。人的行为举止,怎么可能都恰到好处呢!可能是我自己做了什么伤害大家、拒绝众人意见的事,却没意识到,所以你们才会有顾虑和难处。不然的话,怎么会这样呢?我和你们共事,从年轻到现在,头发都变白了,自认为表里如一,公私分明,足以相互信任。我们之间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恩情就像骨肉亲情一样,荣华富贵、喜怒哀乐都共同分享。忠诚的人不隐藏实情,有智慧的人不会保留计策,事情有对有错,你们怎么能只在一旁观望呢!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还能跟谁换呢!齐桓公做了好事,管子没有不赞叹的;齐桓公犯了错,管子没有不劝谏的,要是劝谏没用,就一直劝下去。现在我自己反省,觉得我没有齐桓公那样的德行,可你们连一句劝谏的话都没说出口,还一直有顾虑。这么说来,我比齐桓公还是强点的,不知道你们跟管子比起来怎么样呢!”
冬天十一月壬午日,任命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十二月,蜀汉的蒋琬出兵驻扎在汉中。
乙丑日,皇帝生病。辛巳日,立郭夫人为皇后。
评论
这段史料宛如一幅三国中后期的政治风情画,曹魏的法与情之辩、东吴的宠信与权斗交织上演,既藏着权力运行的铁律,也写满人性在制度缝隙中的挣扎。透过文字,我们能清晰看到三国鼎立格局下,各国治理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曹魏的朝堂之上,公孙晃的命运成为了法理与人情角力的焦点。作为叛乱者公孙渊的兄长,他本应被株连处死,却因曾提前预警弟弟的反心,让魏明帝陷入了纠结。廷尉高柔的上疏堪称古代司法理性的闪光——他提出“原心定罪”的原则,以孔子、祁奚的典故论证动机的重要性,主张要么赦免要么公开处决,反对“闭着囹圄,使自引分”的模糊处理。这背后其实是古代司法“春秋决狱”传统与成文法的碰撞,高柔试图用“原心可恕”维护司法的正当性,而魏明帝最终选择“赐死宅中”的折中方案,既未完全违背法理,又用“棺衣殡敛”的礼遇保留了一丝人情,却也留下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的隐患。这种权力对司法的微妙干预,揭示了帝制时代“法自君出”的本质困境。
东吴的故事则更具戏剧性,步夫人与徐氏的后位之争持续十余年,堪称帝王家事与朝堂政治的典型纠葛。孙权对步夫人的宠爱与群臣对徐氏“正统”地位的坚持形成拉锯,最终以步夫人死后追赠皇后、徐氏废死吴郡收场。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后宫博弈,本质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暗中角力——徐氏代表吴郡本地士族利益,步夫人则是孙权个人意志的体现,而孙权“依违者十余年”的态度,恰恰反映了东吴政权依赖江东士族又试图掌控权力的矛盾心态。
吕壹专权事件更是将东吴的政治危机推向高潮。一个中书郎凭借“典校文书”的职权,竟能“作威福,排陷无辜”,甚至让丞相顾雍遭诘责、重臣陆逊“每言之辄流涕”。这背后是孙权晚年对士族集团的猜忌与制衡——通过重用寒门出身的近臣,来监视功勋卓着的世家大臣。但权力一旦失控,便会反噬自身:刁嘉被诬案中,群臣“皆怖畏壹”,唯有是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用生命扞卫了底线;潘濬欲“手刃杀壹”的极端之举,更凸显了朝臣对特务政治的绝望反抗。最终吕壹伏诛,看似是正义的胜利,实则暴露了东吴监察制度的致命缺陷——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只能依赖帝王的个人意志反复摇摆。
孙权在吕壹死后的“罪己诏”,堪称古代帝王自我批评的经典文本。他质问诸葛瑾、陆逊等重臣“谏诤未出于口”,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典故反思君臣关系,承认“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这番言辞恳切的自责,既有真情流露的反思,也暗含着对群臣“不肯便有所陈”的不满。但这种依赖道德感召的治理模式,终究无法弥补制度性的缺陷——当帝王个人猜忌取代制度约束,当特务政治凌驾于正常监察,东吴后期的政治颓势已在此时埋下伏笔。
纵观这段历史,曹魏的司法困境与东吴的权斗危机,本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下的治理难题。公孙晃之死揭示了“法外施恩”与“法理昭彰”的永恒矛盾,吕壹专权则展现了权力缺乏制约必然腐败的铁律,而孙权的后位之争与罪己诏,更暴露了帝王家事与国家政治的深度纠缠。这些历史片段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古代中国“人治”模式下,无论贤君与否,都难以摆脱的权力悖论——既需要依赖精英治理,又时刻提防精英分权;既渴望群臣直谏,又本能压制异见。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些看似琐碎的朝堂纷争,实则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能决定王朝的命运。当曹魏在法理与人情间艰难平衡,当东吴在宠信与猜忌中消耗元气,历史的天平已在悄然倾斜。而那些在权力漩涡中坚守底线的是仪、抗争到底的陆逊、理性建言的高柔,他们的选择与坚守,恰是黑暗政治中最珍贵的人性微光。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