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方面收到电报后,反应并不积极。上峰本就对这个花旗军官屡屡干预指挥深为不满,私下里不知骂了多少回“娘希匹”。
然而,军部的参谋仍秉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提出建议。毕竟所有人都明白,一旦远征军遭遇重创,将是国家国防力量的重大损失。
最终,综合众多军官的意见,山城方面还是批准了相关部署方案。随即下令各部即日起取消休假,进入戒严状态,遇有异常情况须立刻上报;同时调派两个师前往边境待命。
正是这一及时的部署,挫败了日寇的阴谋。各部不仅全面加强了戒备,更因命令直接来自山城方面,执行起来也格外严格彻底。
林译接到命令时,正接待暂编第八师的王师长。王师长此行,一是道贺,二是叙旧——两人算是“校友”。只不过,当年王师长是在高级将校班“镀金”,那本是笼络杂牌军军官的手段。
王师长对当年成绩拔尖的林译印象深刻,后又听闻其诸多战绩。如今同属一个集团军,更在异国他乡并肩作战,自然倍感亲近。
因此,集体婚礼甫一结束,他便特意请假前来探望,既为联络情谊,也想实地考察林译部队的虚实。
此行收获颇丰:交谈中深受启发,实地看过林译的防务部署后,更觉自身多有可改进之处。
但是接到了电报,王师长只得略带遗憾地结束考察,起身告辞。临行前,林译一路相送至路口。
“王师长亲临,林译深感荣幸。仓促两日,未尽地主之谊,日后有机会定当补上。”
林译说着,递过一份地图,“林某身无长物,这几日对照地图,在腊戍防务上标注了几处浅见,权当参考。王师长莫怪在下随意涂画,您实地勘察后,尽可依实情调整部署。”
王师长紧握他的手,感慨道:“有用!太有用了!咱们粤省人和江浙人,最大的共通处就是守着沿海。这地界自古商贾云集。商人重利,却也最务实,东西有没有用,心里是清楚的!如今在国境之外作战,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啊。”他拍了拍手中的地图,“这才是千金难买的宝贝!”
林译微微一笑:“还有些许师长或许用得上的物件,我已命人装上卡车,随您的警卫连一同启程。”
随车送去的,乃是林译空间里的存货。接到电报时,他眼皮直跳,临时起意将12门QF-2型40毫米炮装上了车,一并赠予王师长。
这炮死沉,足有八百多公斤,性能也只能算平平,但搁在国军部队里,却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它采用三支点炮架,尾端带牵引钩,能用小型卡车拖行;到了阵地,展开极为迅速。
炮身上自带可拆卸的路轮,展开炮架时能卡在两侧挂钩上,还能360度转向,称得上方便灵活。
虽说穿甲能力一般:500米内可击穿37毫米装甲,1000米处则降至25毫米,但对付日军那些薄皮装甲车和坦克已然够用,尤其适合腊戍这种有城池依托的地方,用作反坦克武器部署再合适不过。
更要紧的是,林译给王师长的那张地图。上面标注的,正是他记忆中日军重点进攻的区域。
不用说,那都是原本防守薄弱的地方。他还根据地形做了几处调整,只盼能派上用场。
幸好,王师长将林译处所学铭记于心。返防后,他立即依据自身理解着手调整防御部署。
他将主要防御阵地构筑成两个相互支撑的三角形区域,采用前轻后重、梯次配置的兵力部署方式,形成纵深梯形的防御体系。
整个防御纵深达八里,共设置六道防御地带:前三道地带构成前沿阵地,兵力、工事密度相对较轻,主要承担侦察、预警、迟滞任务,同时作为预备阵地。
后三道地带则是核心主阵地,部署重兵,构成整个防线的坚固支柱。
在主阵地,每条防御地带均由三条平行堑壕组成,堑壕间以密集如蛛网的交通壕相连。
其间星罗棋布地部署着大量步兵掩体、机枪火力点、炮兵阵地、观察哨及指挥所。阵地纵深更以地雷区、反坦克壕、带刺铁丝网及其他多种障碍物填充强化,防御强度倍增。
经此改造,整个阵地焕然一新,固若金汤,与原先的布置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一切,是在王师长返防后短短数日内完成的。
然而,来袭的日寇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手中的城防图,依旧是早先侦察机拍摄的老旧防御部署图。其所有战术规划、兵力分配,乃至炮兵的预定打击目标,皆基于这份过时的情报。
因为上峰对此地格外重视,王师长为尽快完成阵地部署,在当地征召了大量劳工协助施工。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些本地民众非但毫无抵御东洋鬼子侵略的意识,反而视与“约翰牛”结盟的国军为侵略者,竟将“东洋鬼子”奉为救世主。
当服部安川的挺进队悄然潜至腊戍前沿时,昂山将军的向导很快就在附近村落找到了“帮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