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落地的响动让陈浩回过神来。他低头一看,工具箱翻在地,几个套筒滚到了脚边。刚才光顾着找那张废料堆捡来的钢板记录,手一挥就把箱子带倒了。
“哎哟我的老腰。”他弯下身去捡,胖乎乎的手臂卡在桌沿,憋得脸发红才把最后一个扳手套筒捞回来,“这破桌子比我还胖一圈。”
娜娜站在终端前,没说话,只是轻轻抬手,调出工坊照明系统的能耗曲线。灯光微微亮了些。
“你看,这才刚喘口气,我又开始折腾了。”陈浩坐回椅子上,拍了拍脑门,“风车修好了,电也来了,我本该躺平三天,结果脑子一热又要搞犁具。”
“你的情绪波动频率高于系统自检周期。”娜娜说,“建议做一次静坐调节。”
“别整这些虚的,我现在只想知道——那块钢板,能不能做个像样的小犁出来?”
他把皱巴巴的纸摊开,压在半空悬着的一杯凉水上。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几组数字:长一百二十厘米,宽三十五,厚度八毫米。右下角还画了个看不出是牛还是拖拉机的东西。
娜娜伸手接过纸,指尖扫过表面,内置扫描仪瞬间完成材质分析与结构可行性评估。空中随即浮现出一组三维模型,三种不同形状的犁铧并列旋转,旁边标注着受力模拟数据。
“现有钢板可切割为两个试验型犁铧。”她说,“若采用斜刃弧面设计,切入角设定为四十度,配合曲率导土板,在黏壤土中耕作深度可达十八至二十二厘米,较木犁提升约百分之三十七。”
“阻力呢?”陈浩凑近屏幕,手指戳了戳其中一个模型的底部,“老王头那头牛都快退休了,再大的劲它也拉不动。”
“优化后牵引阻力预计降低百分之十五。”她点了一下中间那个模型,线条立刻变得更流畅,“关键在于减少土壤堆积,避免反复摩擦。”
“好家伙,这不是犁,这是给土地做SPA。”陈浩咧嘴一笑,抓起笔就在纸上画起来。线条歪歪扭扭,像个醉汉写的签名,但他自己看得津津有味。
“你看啊,咱先做个简单的金属犁,验证效果。”他一边画一边说,“等成功了,下一步加个齿轮箱,接个小电机,用风车上发的电驱动——以后耕地都不用牛了,让它坐在树荫底下吃草。”
“电动助力犁概念成立。”娜娜调出动力匹配计算模块,“以当前发电机剩余功率估算,可持续支持两台小型驱动装置运行,每日作业面积可达三点五亩。”
“三点五亩?听着还没我家客厅大。”陈浩摇头,“不过开头嘛,总得一步步来。咱不求一步登天,只求别被地里的石头崩断犁头就行。”
“传统木犁平均寿命为四十二个工作日。”娜娜补充,“主要断裂位置位于犁颈连接处,原因为应力集中且无缓冲结构。”
“那就给它加个‘膝盖’!”陈浩猛地一拍桌子,水杯震了一下,杯底残留的水印晃出个半圆,“中间加个活动关节,遇到硬东西能弹一下,跟人踢到石头缩腿一个道理!”
“仿生避障结构可行。”娜娜快速生成新方案,“参考人类膝关节屈伸机制,加入弹簧缓冲组件,可吸收百分之六十三的冲击能量。”
“太复杂了反而不好造。”陈浩摆手,“咱现在连焊机都经常打不起火,搞那么高级干啥?就做个能拐弯的铁片,碰上石头自己翘一下就行。”
娜娜稍作调整,新的简化模型浮现出来:主体仍是整体式钢架,但在犁铧根部设置了一个预裂槽,形成弱化区,当阻力超过阈值时会轻微上扬,实现被动抬升。
“这个好!”陈浩指着模型点头,“便宜、结实、坏不了。就算真断了,拿焊枪一烧还能接着用。”
“需注意重复焊接会导致材料疲劳。”娜娜提醒,“建议每次维修后进行简易退火处理。”
“退火?咱又没有炉子。”
“可用焊枪局部加热后缓慢冷却,模拟简易热处理流程。”
“行,那就当给犁具泡温泉。”他嘿嘿一笑,“忙活半天,总算有点眉目了。你说咱们这算不算从电工跨界到农机研发了?”
“你的职业分类未录入任何官方系统。”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陈浩靠在椅背上,伸了个懒腰,骨头咔咔作响,“不过没关系,没编制就不交社保,省心。”
娜娜没有回应,而是将最终设计方案拆解为工序清单:材料预处理 → 切割规划 → 结构模拟 → 组件装配指引。每一步都附带操作要点和风险提示。
“下一步是确认实际加工条件。”她说,“包括切割工具状态、夹具稳定性及安全防护措施。”
“等等。”陈浩突然坐直,“咱是不是太着急了?万一这犁做出来根本推不动怎么办?”
“可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耕测试。”娜娜调出基地东侧荒地的地图,“该区域土壤松散度适中,适合初期验证。”
“可咱得先有个能拿出去的东西啊。”他挠头,“不然扛块铁板过去,人家以为我要搭窝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