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初秋带着爽利的风,长江边的中央商务区里,一栋通体玻璃的独栋建筑前挤满了人。巨大的红色拱门上书“婷味千店盛典”六个烫金大字,门口的花篮从街角排到巷尾,全是政商名流和行业协会送来的贺礼。建筑外墙上,一块30米长的LED屏循环播放着“婷味”的成长历程:从三年前巷子里那家只有三张桌子的小面馆,到如今遍布全国34个省市的连锁帝国,最后定格在“江城店——第1000家”的字样上,引来围观人群阵阵惊呼。
张婷站在门店二楼的露台,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装套裙,长发束成高马尾,脸上带着干练的笑意。她手里捏着一份门店验收单,指尖划过“第1000家”的字样时,指尖微微发烫,思绪却不由自主飘回了一年半前——那是“婷味”扩张最疯狂的阶段,每月新开50家店的速度让行业惊叹,却在华中地区猝不及防地摔了跟头。当地三家新店开业不到一周,差评就铺天盖地:“汤底味道发馊”“面条煮得软烂”“食材不新鲜”。后台数据显示,这三家店的复购率不足5%,随时可能闭店。那时她盯着系统生成的“完美选址模型”,第一次对这份“万能工具”产生了怀疑——系统能算出人流热力,却算不出当地水质对汤底的影响;能匹配供应商,却控不住长途运输的保鲜时效。她没等系统给出优化方案,当晚就订了机票飞往武汉,在当地驻扎了整整半个月:凌晨三点去蔬菜批发市场筛选本地供应商,手把手教厨师根据当地水质调整汤底盐度,甚至带着团队重新设计了短途冷链箱。当第三家店的复购率回升到40%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系统是地图,脚才是路。”如今站在这里,她更清楚,这1000家店的根基,是系统的支撑,更是无数次亲赴一线的坚守。
“婷姐,陈凡哥他们到了!”助理小跑着上来汇报,语气里满是兴奋。张婷转身下楼,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陈凡带着林晓、刘敏、周瑶等人走来。林晓率先冲过来抱住她:“我的婷姐!千店女王啊!以后可得带我家平平多吃你的招牌面!”刘敏走上前,递过一份包装精致的礼盒:“刘氏冷链特意为你定制的食材保鲜方案,以后就算开到新疆西藏,你的汤底味道也能一模一样。”
陈凡看着眼前容光焕发的张婷,笑着递过一个U盘:“这是系统刚生成的《千店运营优化报告》。从三年前帮你做第一版标准化流程开始,系统就一直在追踪数据。现在‘婷味’的选址、选品、人员培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模型,这1000家店的存活率达到9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40个百分点。”他顿了顿,目光里满是认可,“江城是华东的物流枢纽,这家店作为区域中心店,以后能辐射整个长三角的供应链,你的连锁帝国算是真正扎下根了。”
张婷接过U盘,紧紧攥在手里。她太清楚系统对“婷味”的意义了。初期扩张时,她曾因为不同门店口味不一差点砸了招牌,是陈凡的系统解锁了【连锁餐饮标准化模块】,把汤底的配方精确到克,把面条的煮制时间精确到秒,还开发了专用的料包生产线,才解决了口味统一的难题。后来拓展到北方市场,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当地饮食习惯,建议她推出“酸汤面”“羊肉烩面”等地域化产品,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可以说,没有凡神系统的助攻,就没有“婷味”的今天。
走进门店内部,更是处处透着用心。一楼是明档厨房,顾客可以清晰看到厨师制作面条的全过程,墙上挂着“婷味”的食材溯源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面粉、蔬菜的产地和检测报告;二楼是堂食区,分为普通区和亲子区,亲子区里摆着小桌子小椅子,墙上画着卡通版的面条制作流程,显然是为了吸引家庭客群;三楼则是区域运营中心,几十名员工正在电脑前忙碌,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1000家门店的营业数据、食材库存和顾客评价。
“这是系统的【连锁门店实时监控模块】,”张婷指着监控屏幕介绍,“每家店的翻台率、客单价、热门菜品排名都能实时看到。上周发现西安门店的油泼面销量突然下降,系统分析后发现是当地新出了一家竞品,我们立刻调整了促销策略,三天就把销量拉了回来。”她点开江城店的页面,骄傲地说,“这家店从选址到开业只用了45天,系统通过人流热力图选定了这个位置,预测日均客流能达到2000人,试营业三天已经超过2500人了。”
正说着,门店外突然响起一阵欢呼声。张婷走到窗边一看,原来是当地的美食协会会长带着几位老厨师来了,手里举着“全国餐饮连锁标杆企业”的牌匾。会长握着张婷的手感慨道:“张总,三年前我去你那小面馆调研,还担心你撑不过半年。现在你用1000家店证明了,好味道加上好模式,真能做成大事业!我们已经把‘婷味’的标准化模式作为案例,在全国餐饮协会推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