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虎那只裹着厚厚纱布、还隐隐渗着血的手,像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心上。复装子弹的工棚里,好几天没人敢大声说话,只有王铁锤一个人闷着头,对着那些散乱的工具和材料发呆,时不时拿起一颗炸裂的弹壳残骸,翻来覆去地看,独眼里布满了血丝。
杨帆没逼他,知道这事儿急不得,更知道王铁锤心里的坎儿得自己迈过去。他只是每天过来看看,拍拍王铁锤的肩膀,递上一碗热水,有时也蹲在一旁,看着那些东西,默默陪着。
“排长,”几天后,王铁锤终于哑着嗓子开口,眼神里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光,“俺琢磨了,上次炸,不全是二虎手重。那火柴药,性子太烈,一点就炸,受不得半点磕碰。俺们得给它‘和弄和弄’,让它脾气别那么冲。”
杨帆点点头:“你说咋‘和弄’?”“俺寻思着,”王铁锤拿起一点黑乎乎的木炭末,“掺点这个,让它烧得慢点。再或者,加点磨细的硫磺?俺爹以前弄土药,好像这么干过。就是这比例……得拿命试啊。”
“试!但要更小心!”杨帆支持他,“以后所有新配比的药,先少弄一点,放在铁皮上远远地点着看,感觉差不多了,再往弹壳里装。”
新的、更加谨慎的试验开始了。王铁锤把自己关在工棚里,像个炼丹的道士,把刮下来的火柴头药末,和不同比例的木炭粉、硫磺粉(从山下想方设法弄来的)混合,每次只取黄豆大小的一撮,放在一块破铁皮上,用长香远远地点燃,仔细观察火焰的颜色、燃烧的速度和声响。
“这个不行,光冒烟,没劲儿……”“这个又太冲,跟炮仗似的……”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废弃的混合药粉在角落里堆了一小堆。
与此同时,其他环节也在改进。收集来的弹壳,被更加仔细地清理,特别是底火凹槽,王铁锤用磨尖的细铁丝,一点一点地把残留物抠干净,再用猪油擦亮。浇铸弹头的模子,他也反复修整,虽然还是粗糙,但至少出来的铅弹头圆润了些,大小也更均匀了。
二虎伤没好利索,但也吊着胳膊来了,不敢再碰危险的装配活,就坐在门口,帮着筛选木炭粉,或者用细砂纸打磨新浇铸出来的弹头,一言不发,眼神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注。
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小规模燃烧测试,王铁锤终于选定了一种他认为相对“温和”的火药配比——火柴药混合了相当比例的木炭粉和少量硫磺。他用那杆小戥子,极其精确地称量出十份同样重量的新火药,每一份都只有正常装药量的七成左右。他不敢多用。
“排长,俺想再试一次。”王铁锤看着摆在面前的十份药、十个清理好的弹壳、十个打磨过的弹头,以及小心翼翼修复的十个底火(大部分是从废弹壳上拆下还能用的),声音有些颤抖,“就装十发。成不成,就看这十发了。”
杨帆看着他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手,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就十发!按最严的规矩来!”
工棚里只剩下王铁锤一个人操作。他先戴上那副厚厚的粗布手套,把十个弹壳一字排开。然后用微型漏斗,将称量好的新火药,一丝不苟地灌进每个弹壳。接着,处理底火,他用自制的木质夹具固定弹壳,用最轻的力道,把修复好的底火安放进去。最后是装配弹头,他不用木槌了,改用一个小型的木质螺旋压力器——这是他这几天琢磨出来的,可以更均匀、更可控地把弹头压进弹壳口。
整个过程缓慢得让人窒息。棚外的人,能听到里面偶尔传来的细微金属摩擦声和螺旋压力器轻轻的吱呀声。
当王铁锤捧着那个木盒,里面整整齐齐躺着十颗黄铜壳、铅弹头、看起来比之前顺眼多了的“山寨”子弹走出工棚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上面。这十发子弹,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和忐忑。
试枪再次选在远离山寨的山坳。这次,杨帆没让用绳子,他亲自来。选了一杆状态最好的三八式,把这十发复装子弹压进弹仓。王铁锤、吊着胳膊的二虎,还有铁柱等几个骨干,都趴在远处的掩体后,心脏怦怦直跳。
杨帆趴在地上,据枪,瞄准五十步外一个新立的木靶。第一发。他扣动扳机。
“砰!”
枪响了!声音比正常稍显沉闷,但成功了!子弹打在靶子边缘,钻了个眼。掩体后传来一阵压抑的低呼。第二发。
“砰!”又响了!这次更靠近靶心一些。第三发。“咔。”只有撞针清脆的撞击声,子弹哑火。杨帆面无表情,拉动枪栓,退出哑弹,继续。第四发,“砰!”上靶。第五发,“砰!”偏得有点远。第六发,“咔。”又一发哑火。第七发,“砰!”命中。第八发,“砰!”勉强擦边。第九发,“咔。”第三发哑火。第十发,也是最后一发,“砰!”稳稳命中靶心附近!
十发打完,现场一片寂静。杨帆起身,走过去检查靶子。王铁锤他们也跑了过来。成绩摆在眼前:十发子弹,五发成功击发并上靶(虽然散布很大),三发哑火,两发虽然打响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在空中就解体或严重偏离)。
成功率,百分之五十。精度,惨不忍睹。王铁锤看着那结果,脸上说不出是喜是悲。他捡起那三发哑弹,又找到那两发打飞的弹头痕迹(其中一发甚至嵌进了旁边的树干里,变形严重)。
“哑火的,是底火不行,受潮或者俺没装好。”王铁锤喃喃道,“精度差的,是弹头不圆,飞行不稳,跟药劲儿可能也有关系。那发打进树里的,怕是弹壳或者枪管有点吃不消这土药……”
没有欢呼,没有庆祝。但这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和那发命中靶心附近的子弹,像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真切地照亮了一小片地方。
“铁锤,”杨帆看着那几发成功的弹孔,又看看那几发失败的残骸,长长吐出一口气,“咱们的路子,没错!这证明,复装子弹,是可行的!”
他用力拍了拍王铁锤的肩膀:“接下来,咱们就照着这个方向,解决哑火问题,提高精度!十发里能有五发响,就能救急!就能让咱们多撑一阵子!”
希望,就像那十发粗糙的子弹,虽然充满了瑕疵和不确定性,但终究是在这片充满绝望的土地上,被这群不肯低头的人,用自己的双手,一颗颗地,艰难地“复装”了出来。路还长,但至少,他们看到了走下去的可能。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烽火涅盘抗日血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