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旭遇”基地的运转,并未因空间的扩大而立刻变得轻松。相反,最初的几天充满了混乱与磨合的阵痛。二十名新员工,虽然热情高涨,但面对完全陌生的复合材料工艺、精密的电子设备和一套套严格的文件记录要求,如同刚入伍的新兵,显得笨拙而不知所措。车间的噪音中,时常夹杂着李文博或周凯提高音量纠正操作步骤的声音,以及新员工们略带歉意的“哎哟,又忘了”。
然而,就在这片略显嘈杂的初创景象中,一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变化,正如同春雨后的嫩芽,悄然发生。这些变化,源于那批红星厂老工人骨子里带来的、无法被简单培训出来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显着体现是在 “设备呵护” 上。新一代的年轻人,如王小虎,对待机器更像是对待功能强大的“工具”,好用就行,坏了再修。而这些老工人则不同,他们对待设备,有一种近乎本能的“珍惜”。负责操作那台核心设备——新型号热压罐的,是以前厂里的八级钳工老王。他上岗第一天,不是急着学习复杂的温控程序,而是拿着干净的棉纱,将设备里里外外、连螺丝缝里的灰尘都擦拭得干干净净。每天下班前,他必定会花上半小时,仔细检查设备运行记录,倾听运行声音,给需要润滑的部位上油,并工工整整地在《设备点检表》上打勾签名。
“王叔,这设备有自动检测功能,不用每天这么仔细看吧?”一个年轻学徒好奇地问。
老王摇摇头,认真地说:“小子,机器跟人一样,你对它用心,它才给你卖力。听声音,摸温度,有时候比看仪表还准。以前在厂里,设备出点小毛病,听声音就能听出来,及时处理,就避免了大修。”
果然,几天后,老王在一次例行“听诊”中,敏锐地察觉到热压罐循环水泵的轴承运转声音有极其细微的异常。他立刻上报,经过张伟远程诊断和现场检查,发现是轴承初期磨损,及时更换,避免了一次可能因水泵故障导致的整炉产品报废和生产中断。这件事让所有年轻团队成员,尤其是信奉“数据至上”的孙宇和张伟,都对这种源于经验的“直觉”肃然起敬。
第二个品质是 “极致严谨” 。新一代员工,包括陈遇他们,追求的是在标准流程下的“合格”与“高效”。而老工人们,则往往自发地追求“完美”。一位负责纤维预处理的女工张阿姨,以前是厂里的质量检验员。她在操作电动破碎分级机时,发现不同批次的回收碳纤维碎片,即使用相同的设备和参数处理,出来的纤维长度分布仍有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异。这种差异在原有的质量控制标准内是允许的。
但张阿姨不放心,她主动找到陈遇和李文博,提出了自己的观察:“遇仔,李工,我觉得这细小的差别,可能会影响到后面树脂浸渍的均匀性。咱们能不能再细化一下预处理的标准?比如,对不同来源、不同颜色的废料,能不能定个更细的初筛分类?”
这个建议让李文博大为惊讶。他立刻调取数据进行分析,果然发现张阿姨观察到的微小差异,与最终产品力学性能的离散度存在弱相关性!他们迅速改进了预处理工序,增加了更精细的预分类环节。这一举措,虽然增加了一点前期工作量,却显着提升了后续工艺的稳定性和成品性能的一致性,良品率因此提升了近两个百分点。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是 “主人翁精神” 和 “经验智慧” 。这些老工人不仅完成分配的任务,更会主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一位以前负责设备维修的刘师傅,发现真空搅拌脱泡机在搅拌高粘度树脂时,偶尔会出现搅拌桨带料不均匀的现象。他没有简单地报修了事,而是利用休息时间,仔细观察搅拌轨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机修经验,提出了一个极其简单却有效的改进方案——在搅拌罐内壁对称地加焊了几片小小的、不起眼的导流板。
这个土法改造方案起初让周凯将信将疑,担心影响设备精度。但在刘师傅的坚持下进行了小范围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搅拌效率提升了15%,气泡率进一步下降!连设备厂家派来的售后工程师看到后,都连连称赞这个“土办法”巧妙至极,表示要带回公司研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智慧,往往是书本和标准流程无法涵盖的宝贵财富。
陈平师傅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他不仅技术过硬,更在团队中扮演了“定海神针”和“精神领袖”的角色。当新老员工因工作习惯或观念不同产生小摩擦时,陈平往往几句话就能化解。他既能理解年轻人追求效率的创新,也能体会老工人对质量的执着。在他的调和下,新老两代人逐渐从最初的隔阂,转变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和谐团队。老工人们严谨、负责的“匠人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而年轻人带来的新知识、新思维也在开阔着老工人们的眼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