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那份请求进行火药实战检验的奏疏,如同在已渐平静的湖面再次投下石子。朝堂之上,争议再起。以侯君集为首的部分武将对此抱有极大兴趣,认为此等新式利器或可改变战场态势;而更多文臣乃至部分老成持重的将领则持保守态度,认为将此不明所以的“妖物”用于战阵,风险太大,若临阵失效或反伤自身,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还是李世民乾纲独断。
“利器既成,藏于鞘中与废铁何异?”他扫视群臣,声音不容置疑,“李积用兵持重,由他在陇右择机小规模试用,最为稳妥。传旨陇右,着李积选派得力干将,接收一批火药武器,谨慎试用,详实记录战果,速报朕知!”
圣意已决,无人再敢多言。
数日后,一支由百骑司精锐和火药作熟练工匠组成的特殊小队,押运着数十箱贴着封条的“震天雷”、“一窝蜂”火箭以及若干引信部件,在一队精骑的护卫下,悄然离开了长安,星夜兼程,奔赴陇右。
与此同时,李恪在火药作内,心情也并不轻松。他知道,这不仅是火药的考验,也是对他的考验。他几乎每日都与雷老头泡在作坊里,反复检查预留的样品,推演着各种战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让工匠们加紧制作更多备用部件和火药,以备不时之需。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天天过去。长安城内,关于此事的议论从未停歇,各方势力都在等待着陇右传来的消息,那将决定很多人对“火药”和吴王李恪的最终态度。
一个月后,一份来自陇右的八百里加急军报,终于打破了僵局。
依旧是朝会之上,信使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陛下!大捷!李积大将军利用吴王殿下所献之火药利器,于大非川设伏,大破慕容孝隽主力!”
满朝文武瞬间屏住了呼吸!
信使继续高声禀报,描绘着那前所未见的战场情景:
“……慕容孝隽骄横,率五千精骑闯入伏击圈。待其前锋尽入峡谷,李大将军一声令下,埋伏于两侧山崖的锐士,先是点燃‘一窝蜂’火箭!但见火光骤起,数百支拖着尾焰的火箭如同飞蝗骤雨,尖啸着射入敌军马队之中!胡马何曾见过此等景象,顿时惊嘶炸营,相互践踏,阵型大乱!”
朝堂之上,仿佛能听到那火箭破空的尖啸和胡人惊马的悲鸣!
“未等敌军反应过来,”信使语气愈发激昂,“我军伏兵又将那‘震天雷’奋力掷下!轰隆!!!轰隆!!!巨响连环,地动山摇!火光迸射,铁片横飞!慕容孝隽本阵瞬间被硝烟与火光吞噬,人马俱碎,死伤无数!其帅旗亦被炸断!”
“慕容孝隽本人被震落马下,耳鼻溢血,被亲兵拼死救起,仓皇逃窜!其军已然胆寒,全线溃败!我军趁势掩杀,斩首两千余级,俘获无算!缴获辎重马匹堆积如山!此战,慕容孝隽精锐尽丧,元气大伤,吐谷浑震恐!”
静!
死一般的寂静!
唯有信使激昂的声音在太极殿巨大的空间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头。
火箭如蝗!惊雷裂地!人马俱碎!帅旗炸断!
这……这是何等恐怖的场景?这真的是人力所能及的吗?
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胡骑人仰马翻的炼狱景象,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直冲头顶!
侯君集等武将呼吸粗重,眼中爆发出骇人的精光,死死攥紧了拳头!他们比文官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此以后,战争的模式,可能要改写了!
文官们则多是面色发白,惊骇难言。他们无法想象,那小小的粉末,竟能爆发出如此毁天灭地的力量!
李泰站在班列中,低着头,宽大的袍袖下,双手指甲深深掐入掌心,浑身冰冷。他输了,输得一败涂地!李恪凭借此功,将再也无法压制!
龙椅上,李世民缓缓站起身,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仿佛有惊涛骇浪在翻涌!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份军报的意义!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音由低到高,最后如同金铁交鸣,响彻大殿,“李积用兵如神,将士用命,扬我国威!吴王李恪,献此利器,功在社稷!”
他目光如电,瞬间锁定站在宗室班列中,同样因激动而身体微颤的李恪。
“李恪!”
“儿臣在!”李恪深吸一口气,出列躬身。
“你,很好!”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赞赏,有欣慰,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火药之威,朕今日方信!此战之功,你当居首!”
“儿臣不敢居功!”李恪立刻道,“此乃父皇圣明独断,李积大将军运筹帷幄,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之功!儿臣不过尽本分而已!”
他态度恭谨,将功劳推了出去。这个时候,越是谦逊,越是安全。
李世民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看向群臣,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威严与决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