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了张大叔,吕辰牵着雨水,跟随陈老先生来到这一处四合院,院子确实不大,但雅致非凡,青砖墁地。正房三间坐北朝南,宽敞明亮;东西厢房各两间,稍小些但也规整。老房子有些年头了,屋顶的瓦片有些松动,窗棂的油漆有些斑驳脱落,墙壁也需要重新粉刷,院子里有些地砖也碎了。
吕辰看着东厢房的书房,里面一个大书柜,摆满了书,他突然问道:“陈老师,不知道这些书,您要怎么处理?”
“小伙子,你爱看书?”陈老先生不惊讶,吕辰虽然看起来年纪小,但谈吐不凡,想来应该是读过一些书的。
嗯,特别喜欢,陈老师,如果这些书你不好搬走,可不可以留下一些给我们,我愿意花钱买下来。
陈老师哈哈大笑,小伙子你要喜欢,我留一些给你,也不谈钱不钱的,这说是缘分,我明天就安排人来搬家,到时候你来,看上什么书留下就是了。
送别了陈老先生和张大叔,吕辰带着小雨水,又来到街道办,找到刘干事说要重新铺设小院的地砖等事宜,在刘干事推荐下,找了一支口碑不错的施工队。
带着张工头,仔细查看了这处院子。
“师傅,麻烦您了。”吕辰条理清晰地交代,“屋顶的瓦片检查一遍,松动的加固,漏水的换掉。窗户的旧漆铲掉,重新刷一遍清漆就行,窗纸都换新的。墙壁全部用石灰水刷白。院子里坏掉的地砖挑出来换新的,不需要多好,整齐结实就行。屋里的家具都擦洗干净,看看有没有需要加固的。工期不用赶,但活要细。明天陈老师会来搬家,你们后天就可以来施工了”
工头也是个实在人,拍着胸脯保证:“小东家放心!都是实在活计,保管给您收拾得利利索索,住着舒心!”
“那师傅您报个价。”
工头也不含糊:“按小东家您说的,我大体查看了一下,基本都是修整一下,换的瓦片和砖也不多,上漆和刷墙费事点,包工包料,您总共给我220元就可以。”
“师傅,这样吧,我呢给您260元,中午的饭钱就不管了。”没问题,你这点活计七天之内就给你做好,主要是刷墙费事,不过这八月天,也干得快,十天后,您就可以搬进来住了。
吕辰数了260元交给工头,今天一天就花了2160多,再加上昨天花了的,这才到北京一天,老爹留下的钱只剩下100多块,不禁感慨“京城大,居不易”,看来,接下来要省着了。
好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空间里的蔬菜也可以采摘了,再过十多天,老家田里的稻米、玉米也可以收了。想来今年,吃饭的问题是解决了,不过原本计划来买家畜家禽的,看来也只能再等等了。
送别了工头,吕辰锁了门,带着雨水离开了小院,朝着丰泽园的方向一路慢慢的走着,吕辰感受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满眼都是新奇,从昨天到现在,吕辰一直在忙着,现在闲着,才有机会好好打量着建国初期的北京城。
西直门内大街,是北京内城范围。街道宽敞,两旁是连续的商铺:粮店、布店、饭馆、副食店、理发馆、当铺、自行车修理铺等。建筑多为单层或两层砖木结构,带坡顶。招牌林立。铛铛车的轨道铺设在路中央。新街口是重要路口,相对繁华。路面是柏油或石板。
典型的城市市民生活景象仆面而来,居民穿着以蓝、灰、黑色的棉布制服为主,女性穿布拉吉或花布衫,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能看到家庭主妇买菜、工人下班、学生放学、干部办事,店铺伙计在门口吆喝,氛围热闹、嘈杂,充满市井生活气息。标语和宣传画开始增多。
进入西四,就是更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区,着名的西四牌楼在还矗立着。街道格局方正,店铺档次略高于新街口,有绸缎庄、较大的饭庄、银行等。与西直门内大街、新街口类似,这里人流车流更大,商业气息更浓,干部、知识分子模样的人更多。能看到老式卡车底盘改装的公共汽车驶过,氛围更加熙熙攘攘。
进入西单,就到了北京内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街道宽阔,大型百货商店(如西单商场)、书店(如新华书店)、影院、邮局、银行林立。建筑多为二三层。橱窗开始出现。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密集。西单路口车水马龙。广告牌和宣传画更多。
这里是城市活力的中心。市民穿着相对更讲究,干部、知识分子、学生、军人、工人、外地来京人员混杂。能看到穿皮鞋、戴手表的人。氛围摩登、喧嚣、充满都市感。广播喇叭播放着新闻或歌曲。
从西单往东,就走上了长安街。这是新中国的“神州第一街”,当时已开始拓宽改造,但还有部分路段仍在施工。路面宽阔笔直,气魄宏大。两侧多为政府机关、大型文化单位和新建的苏式风格建筑。绿化较好,行道树整齐。与之前经过的街道形成强烈对比,象征着新中国的崭新面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