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辰挑拣了一些品相好、不太扎眼的蔬菜,用篮子装好,准备给邻居们送去,也算是腊八心意。
来到吴奶奶家。吴奶奶正在院里忙活,看到他送来的蔬菜,很是惊喜:“哎哟,小辰,这大冬天的,你哪儿弄来这么新鲜的菜?瞧这黄瓜,嫩得能掐出水来!”
吕辰含糊道:“在市场上遇到一个老农在卖,就买了点,一点心意,您别嫌弃。”
吴奶奶笑着收下,又招呼他:“快进来暖和暖和,正好看看我鼓捣的玩意儿。”
吕辰跟着吴奶奶走进后院,眼前看见的景象让他瞬间瞪大了眼睛——在后院背风向阳的墙角,竟然有一个用土坯和厚厚草帘子搭起来的低矮暖棚!约莫两米宽,三四米长,像个卧倒的土龙。暖棚里,泥土松软湿润,种了几畦绿油油的菠菜和小葱,虽然不如春天里的精神,但在这寒冷的腊月里,这点绿色却更显珍贵和生机勃勃!
“吴奶奶,这是怎么做到的?”吕辰问道。
吴奶奶得意地笑了,“这就是个土窝子。还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跟宫里出来的老花匠学的土法子。冬天闲着也是闲着,种点菠菜、小葱、芫荽,自家吃个新鲜。比不上你那南边来的水灵,但胜在是自家土里长出来的,踏实!”
看着吴奶奶暖棚里的绿色,再想想自己空间里那么多蔬菜却不敢拿出来,吕辰心中五味杂陈。这朴素的土办法,凝结着劳动人民对抗寒冬、追求新鲜生活的智慧。他由衷地赞叹:“吴奶奶,您可真是深藏不露!这土窝子暖棚,太有用了!”
“我也要做一个,立马找周师傅”,吕辰心想。
没几天,吕辰揣着一张精心绘制的草图,敲响了周师傅家的门。
“周师傅,在家吗?有个活儿想请您琢磨琢磨。”吕辰进门,寒暄几句后,直接切入正题。
“小东家,啥活儿?您说。”周师傅放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擦手。
吕辰把草图铺在桌上,那是一张用铅笔仔细勾勒的立体结构图,明显比吴奶奶那“土窝子”复杂得多。
“我想请您在后院,就靠着北墙根那儿,给我起这么个东西。”吕辰指着图纸,“这叫暖棚,跟土窝子有点像,但我想弄得更像样点,能多产点新鲜菜。”
周师傅凑近了看,眉头渐渐拧了起来:“嚯!你这后生敢想啊!这可比土窝子讲究多了!这墙,这顶,还要走烟道?”
“对!”吕辰详细解释暖棚效果,“您看,这北墙本身是现成的,厚实,背风又向阳。我的想法是,贴着北墙,用砖砌起另外三面矮墙。关键是这顶棚,不能再是草帘子了,得透光,还得保暖。”
“透光?那用啥?油纸可不行,不经风雨。”周师傅问道。
“玻璃!”吕辰说道。
周师傅皱着眉头,道“玻璃金贵,是管制物资,普通市面上不好弄。而且要这么多,恐怕不行。”
吕辰有些失望。
周师傅摸着下巴,盯着图纸上棚顶的斜线:“你要是有门路能弄来玻璃,这就好做,要是弄不来玻璃,我看双层桐油纸也勉强可以保暖,不过这透光怕是不好。这骨架没问题,能搭。”
周师傅指着烟道的位置说,“这个烟道好办,就铺个火龙就可以了,不难。”
周师傅沉吟片刻:“嗯,但是这桐油纸终究还是不如玻璃,不过就算搞来玻璃,密封也是难题,总不能弄一整块玻璃盖着吧,大雪一来,恐怕成承受不住。”
周师傅又想了想:“不过也不是没办法,用桐油石灰麻刀,老法子,防水防漏是好东西,就是气味大点,得晾透了才能用。最主要的还是玻璃,没有这东西,效果就打了折扣,而且那么多玻璃,动静可不小,砖、木头、人工。”
“您放心!”吕辰立刻接话,“就先用桐油纸,材料钱我出。人工按老规矩,管饭,工钱按市价再加一成。您带着徒弟们干,我信得过。图纸您先拿着琢磨,需要改动或者哪里不托底,咱们随时商量。砖、木料这些普通材料,您列个单子,我这就去办。”
“成!这活儿新鲜,我老周接了,等明年秋收完我就带人来弄。”周师傅把图纸小心卷起来。
吕辰惊呆了:“秋收!周师傅,为什么是秋收,现在不能做吗?”
周师傅看着吕辰:“小东家,这天寒地冻的,墙都立不起来,开春雪一画,墙立马就要倒,而且桐油也干不了,今年冬天可不成,明年秋收最好,做完就能种菜。”
吕辰有点无语,周师傅一本正经的分析了一堆,原本以为立刻就可以施工,没想到到最后闪了一下。
那句“明年秋收”像一盆冷水,把吕辰浇了个透心凉。“天寒地冻墙立不住”、“桐油干不了”还真是没招了。
“成吧,周师傅,那这个事就先放放了。”吕辰有些蔫蔫地应下,“看来空间里那些水灵灵的蔬菜,看来真得喂猪喂鸡鸭了。”
回到家。推开书房门,就听见小咪满足的呼噜声。雨水趴在书桌旁,小脸皱成一团,对着旧报纸上歪歪扭扭的“烈”字较劲。小咪一如既往地霸占着的大藤椅,肚皮朝天,睡得正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