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学,吕辰凭借身高优势,毫无悬念地被班主任王老师“发配”到了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这位置正合他意,视野开阔,不易被老师时刻盯梢。翻开崭新的课本,那些在旁人眼中需要反复咀嚼的知识点,在他穿越后强化过的大脑面前,如同摊开的画卷般清晰明了。数学公式的推导、物理定律的运用、历史事件的脉络、地理图册上的山川河流……几乎是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铁打的教室,流水的老师,吕辰安静的坐在最后排,熬过了最后一堂课。放学后,照例接了雨水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放学。
表哥还没回下班,小咪在门口喵喵喵的欢迎吕辰和雨水的回归,在他心里,这两只两脚兽今天活着回来了,虽然没打到什么猎物,但也算是幸运!和小雨水一回家就直奔小咪不一样,吕辰终于又躺上了心爱的大藤椅,他将意识沉入农场空间开始“巡视”,眉头微蹙。
空间里一派生机勃勃,却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山坡草地上,那几只半大的公鸡最近斗得很厉害,漂亮的羽毛掉了不少,严重影响了母鸡下蛋的安宁。意念扫过,几只斗性最凶、羽毛凌乱的公鸡被无形之力“拎”了出来,丢进湖边临时圈出的一片隔离区。最终,只留下两只相对“稳重”些的公鸡做种,其余的还是淘汰了算了。
接着,又将那两头焦躁不安的小公猪“驱赶”到之前被隔离的南坡,与两只小母猪短暂“相会”。看着它们笨拙又急切地完成“生命大和谐”,吕辰松了口气。“这下消停了吧?以后就等着抱小猪崽了。”
吕辰出门溜达了一会儿,回来时带上了一只公鸡。
正好何雨柱回来:“小辰,你这鸡哪里来的?”
“表哥,这是刚才去市场买的,今晚咱们吃黄焖。”吕辰把鸡递给了何雨柱。
又躺回了大藤椅,再次进入农场空间,将这一季庄稼收割归仓,又将开始翻地、堆肥。这一季新种的蔬菜已经出苗,整齐的菜畦一片经油油的,空间运转,周而复始。
第二天一早,吕辰又被何雨柱从被窝里请了出来,小雨水已经跟着吴二婶去学校了。
换上崭新的、土得掉渣的蓝色学生装,跨上书包,装上课本、文具盒,还有那个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搪瓷缸子。吕辰认命地推着自行车出门,汇入清晨上学的车流。
第三初级中学,初二(三)班。今天有俄语课和音乐课,和其他课不一样,吕辰觉得这两门课可以认真学一下。
俄语课果然不出所料。年轻的孙老师热情洋溢,但一开口,那浓重的老北京腔调就裹挟着俄语单词扑面而来。很明显,他在努力模仿俄语发音,但仍有明显口音,学生们模仿得更走样。整堂课下来,吕辰感觉自己脑子里的俄语神经都快打结了,唯一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就是全班跟着老师高喊的那句口号:“Да 3дравствует коммуни3м!(共产主义万岁!)”。下课后,吕辰赶紧追上孙老师。
“孙老师,打扰您。”吕辰行了一礼,“老师,我是新来的学生吕辰,您上课特别有激情!就是我这俄语基础实在薄弱,听着很吃力。您看,除了课堂,我该怎么自学才能跟上?”
孙老师对吕辰这个“声名远扬”的学生印象尚可:“自学?好!有这心就好!早上六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俄语讲座》,讲得慢,发音也标准。不过你得先去新华书店买配套的讲义。另外,”他从教案里抽出一张纸条,刷刷写下两本书名,“《俄语初级读本》和《俄汉小词典》,新华书店就有。先把字母和基础发音啃下来,多听广播模仿!语言这东西,就得下笨功夫!”
吕辰接过纸条,连声道谢。笨功夫?他倒不怕,就怕被孙老师带进沟里再也爬不出来。
下午的音乐课则带来了意外之喜。教音乐的周老师头发花白、气质儒雅,标准的文化人形象。他没有一上来就教唱歌,而是用一台老旧的脚踏风琴,先弹奏了一段悠扬舒缓的旋律,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来自我们伟大邻邦苏联的歌曲,《喀秋莎》。”周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感染力。他先是用中文深情地朗诵了歌词大意,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河岸上,姑娘喀秋莎对保卫边疆的爱人的思念与祝福。接着,他一边弹奏着简单的和弦伴奏,一边一句句地教唱。他的范唱音准极佳,情感饱满,那旋律仿佛带着春日青草的气息,在教室里流淌。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全班同学,包括后排那些平时坐不住的男生,都跟着周老师认真地学唱起来。歌声虽稚嫩,却充满了真挚的热情。吕辰也跟着哼唱,这简单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中蕴含的朴素情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集体氛围,远比课本上的口号更打动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