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食精华萃取项目”的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在凌皓的指导下,周霖和几位丹堂弟子很快掌握了基础的萃取技术,并举一反三,尝试用不同属性的灵液作为溶剂,成功从各种灵谷、灵蔬、低阶灵兽肉中提取出了相对纯净的五行能量精华。
虽然受限于当前技术,提取率和纯度还有待提高,但第一批“五行能量合剂” prototypes 还是成功制作了出来。承钧试用了之后,反馈极佳!能量吸收效率比吃精心烹制的灵食还要高出三成,而且服用方便,节省了大量时间。
这个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外门和杂役弟子中传开。对于那些资源有限、每天为了一点修炼资源而奔波劳碌的底层弟子而言,这种高效、便捷、 potentially 更便宜的能量补充方式,简直是梦寐以求的福音!
无数道热切的目光投向了凌皓的丹室,投向了那神奇的“萃取技术”。甚至开始有弟子私下打听,能否用贡献点兑换一些“能量合剂”边角料试试效果。
凌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需求。如果能将“能量合剂”规模化、低成本化,这不仅能解决承钧等特殊体质弟子的需求,甚至可能彻底改变低阶弟子的修炼模式,极大提升宗门的整体潜力!
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开始规划小型生产线时,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成本!
萃取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维持法阵、加热、冷凝),需要消耗溶剂(灵液),需要专门的设备,还需要人工操作。折算下来,制备一份最基础的“五行能量合剂”,其成本竟然比直接食用同等能量的灵食还要高出五成!
“这不行。”凌皓看着成本分析报告,皱紧了眉头,“我们的目标是普惠,是提高效率,而不是制造更昂贵的奢侈品。成本必须降下来!”
问题出在哪里?
凌皓再次化身成本会计和流程工程师,开始对整个萃取流程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和效率分析。
很快,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效率太低!尤其是能量利用率!
萃取过程中,加热环节的热量损失巨大,超过六成的热能浪费在了加热容器和环境散热上;冷凝环节的冷却效率也不高,消耗的灵液(作为冷却介质)量很大;而最核心的“萃取”本身,其效率也严重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状态,不同批次间的提取率波动很大。
“必须优化流程,提升自动化程度,降低能耗和物耗,稳定提取率。”凌皓做出了判断。
他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设计更高效的加热模块(采用环绕式符文加热,减少热损失)、更高效的冷凝系统(设计回流装置,循环利用冷却灵液)、以及更稳定的自动化控制程序。
就在凌皓忙于优化萃取工艺时,丹堂内部关于“科学炼丹”的争论却并未停息,反而因为“能量合剂”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焦点。
这一日,丹堂每月一次的“丹道研讨会”上,凌皓和周霖等人带来的新理念,与传统丹师们再次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议题原本是讨论一种常见的一品丹药“回气丹”的成丹率提升问题。这种丹药需求量大,但成丹率一直徘徊在六成左右,浪费不小。
一位老牌丹师率先发言,捋着胡须,侃侃而谈:“回气丹成丹率不高,依老夫看,关键在于‘凝露草’的处理火候!须得在其药性将发未发之际,投入‘茯苓粉’,方能君臣相得,激发药效!这火候的把握,存乎一心,需三十年以上的经验…”
另一位丹师附和道:“刘师兄所言极是!此外,老夫觉得‘百年黄精’的年份也至关重要,差一年,药性便有细微差别,需在用量上酌情增减,这又是一重经验…”
众人纷纷点头,讨论的重点依旧围绕着“经验”、“手感”、“药材年份差异”这些模糊的因素。
周霖听着,忍不住皱了皱眉。若是以前,他也会深以为然。但跟着凌皓学习了数据化思维后,他再听这些,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凌皓,见凌皓微微点头,便鼓起勇气,站起身开口道:“诸位师叔师兄,晚辈以为,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周霖身上,这位曾经的保守派中坚,如今竟然率先“叛变”发言?
“经验固然重要,但难以复制和传承。”周霖学着凌皓的语气,努力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为何不尝试将影响成丹率的关键因素量化呢?比如,‘凝露草’的药性活化程度,是否可以用其能量波动峰值来精确判断?达到某个特定能量阈值时投入‘茯苓粉’,是否比模糊的‘将发未发’更精准?”
“再比如,不同年份的黄精,其有效成分含量确有差异,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提前检测其能量强度,来反推其实际药效,从而精确计算投入量,而非模糊的‘酌情增减’?”
周霖的话,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量化”和“标准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