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安放,设置(后起意义)。陆游《东阳道中》诗:“先安笔砚对溪山。”
我们来一起欣赏陆游这首充满诗情画意又富含深意的《东阳道中》。
诗作原文
《东阳道中》
宋·陆游
风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碎斑。
小吏知人当着句,先安笔砚对溪山。
词句注释与诗意翻译
· 风欹乌帽送轻寒:
· 欹(qī):倾斜,吹歪。
· 乌帽:古代平民或闲居官员所戴的黑色帽子。
· 送轻寒:吹来微微的寒意。
· 诗意:春风吹歪了头上的乌帽,带来了一丝轻微的寒意。
· 雨点春衫作碎斑:
· 雨点:雨点洒落。
· 春衫:春天所穿的单衣。
· 碎斑:零星的、斑点状的湿痕。
· 诗意:细雨飘洒在春衫上,形成了星星点点的斑痕。
· 小吏知人当着句:
· 小吏:指随行的下属。此处有调侃之意,意指身边人。
· 知人:了解我。这里的“人”是陆游自指。
· 当:必定,一定会。
· 着句:作诗,写诗句。
· 诗意:随行的小吏深知我这个人(见到美景)必定要吟诗,【一个“知”字,生动刻画出陆游诗名在外、嗜诗如命的形象】。
· 先安笔砚对溪山:
· 安:安放,摆好。
· 笔砚:毛笔和砚台,代指书写工具。
· 对溪山:面对着溪流和青山。
· 诗意:便抢先一步,为我摆好了笔砚,正对着那秀美的溪光山色。【此句为全诗点睛之笔,将诗人的迫不及待与自然的美妙融为一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春天,当时陆游 五十四岁。
· 人生阶段:在此之前,陆游曾在四川、陕西等地任职,经历了九年充满激情与挫折的戎马生涯。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但此时主和派占上风,他的壮志难酬。
· 旅途缘由:这一年,陆游接到朝廷召他东归的命令,他从成都顺长江而下,在抵达杭州入朝觐见前,途经浙江东阳。这首诗便写于这段旅程之中。
· 心境解读:此时的陆游,既有对朝廷新任命的一丝期待,更有对多年抱负未能实现的淡淡疲惫。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旅途上,秀丽的江南山水暂时抚慰了他的心灵,让他从现实的苦闷中抽离,沉浸在自然与诗歌的世界里。
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 诗歌成就:他一生创作诗歌万余首,现存九千多首,数量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题材广阔,既有充满爱国热情的雄浑豪放之作(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描绘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清新细腻之篇(如本诗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核心矛盾:他的人生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矛盾——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与“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现实窘境之间的激烈冲突。
· 多样形象:因此,我们既能看到一个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的战士陆游,也能看到一个在山水田园中寻找慰藉、温情脉脉的文人陆游。这首《东阳道中》展现的正是后一种形象。
诗句寓意与现实启示
“先安笔砚对溪山”这句诗,看似只是一个准备写作的动作,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寓意。
1. 一种即刻行动的生活态度:
诗句描绘的场景不是“等有空了再写”,而是立刻、马上付诸行动。小吏“先安笔砚”,正是深知诗人灵感来临时的迫切。这启示我们,当灵感闪现或目标明确时,最智慧的做法就是立即为它的实现创造条件,而不是一味等待所谓的“完美时机”。
2. 一种主动创造的心境修为:
旅途中的风雨(“风欹乌帽”、“雨点春衫”)本可能带来不便和懊恼,但陆游却将之转化为诗意的元素。他并非被动承受环境,而是主动“安”放笔砚,为自己营造一个面对美好事物的创作空间。这体现了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掌控内心、主动寻找甚至创造美好的能力。在现实中,我们无法选择所有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心灵“安放笔砚”,主动去面向(“对”)生活中的“溪山”——即那些能滋养我们、带给我们宁静与灵感的事物。
3. 一种精神家园的栖息与寄托:
对于陆游而言,“溪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他在政治失意时的心灵避难所和精神栖息地。当现实的抱负(抗金复国)受阻,他将巨大的热情投入诗歌创作,在文字中构建自己的精神王国。这对现代人极具启示:在繁忙、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我们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 “溪山”——它可能是一项爱好、一段旅行、一本书,或是与家人的温馨时光。提前为这片“溪山”安放好“笔砚”,意味着我们主动为精神生活留出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平衡与滋养。
总结而言,这句诗教会我们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以从容的姿态面对风雨,以敏捷的行动捕捉灵感,以主动的创造安顿身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学会“先安笔砚对溪山”,为自己留一片精神的净土,随时准备记录美好、创造价值、安放灵魂。
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