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阳王朝腹地,有一座青砖黛瓦、古木参天的建筑群,飞檐翘角间透着书卷气,这便是天下闻名的上阴学宫。在外人眼中,它是传授文章道德、兵法权术的圣地 —— 学子们在此诵读儒家经典,研讨治国方略,切磋棋艺谋略,一派温文尔雅的景象。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看似平和的学宫,背后藏着复杂的立场与深厚的底蕴,是离阳皇室维系统治的重要支柱。
它本质上是为离阳皇室服务的儒家学术核心机构,从创立之初,便与皇室紧密相连。初代圣人张扶摇,以一己之力独断儒家气运八百年,让儒家思想成为离阳的正统文脉,而上阴学宫,便是这正统文脉的具象化象征。千百年间,学宫源源不断地为皇室输送顶尖人才 —— 朝堂上的重臣、地方的官员、皇室的谋士,十之七八都出自这里。这些学子带着学宫的烙印,将儒家理念与皇室意志贯彻到天下各处,成为离阳统治的 “无形基石”。
寻常人只看到学宫的书卷气,却看不到它与皇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宫的祭酒由皇室亲自任命,核心课程围绕 “忠君爱国” 展开,甚至连学子的选拔,都暗合皇室的利益考量。可以说,上阴学宫是离阳皇室一手打造的 “人才工厂”,看似独立,实则始终在皇室的掌控之中,为离阳的长治久安输送着源源不断的 “养分”。
徐骁将徐渭熊送入上阴学宫,绝非简单的 “让女儿求学”,这位北凉王的心中,藏着一盘关乎北凉未来的大棋。
第一层谋算,是为北凉争取天下士子的支持。上阴学宫汇聚了天下英才,这些学子未来或将执掌权柄,或将成为文坛领袖,他们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天下对北凉的看法。北凉地处边疆,在中原士子眼中,总带着几分 “蛮夷” 的标签,加上徐骁 “人屠” 的名声,北凉在文人士子中口碑并不算好。徐骁希望徐渭熊能以 “北凉代表” 的身份进入学宫,用她的才华赢得士子们的认可,打破北凉在文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若这些未来的栋梁能对北凉心生好感,未来北凉在与离阳皇室的博弈中,便能多一分舆论支持,少一分孤立无援。
第二层谋算,是借学宫的中立性,为北凉与离阳之间留一道缓冲。上阴学宫虽为皇室服务,却始终保持着表面的中立 —— 它不直接参与朝堂争斗,不偏向任何一方势力,这种 “中立性” 恰好是徐骁需要的。北凉与离阳皇室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张力:皇室忌惮北凉的兵权,徐骁则需为北凉争取生存空间。让徐渭熊留在学宫,相当于在北凉与皇室之间安了一个 “观察点”,既能及时了解皇室与中原士子的动向,又能在双方关系紧张时,通过学宫传递信息,避免矛盾直接激化。
为了让这两层谋算落地,徐骁更是下了血本 —— 斥巨资修建十里沿湖长堤。这道长堤沿着学宫旁的湖泊蜿蜒,不仅美化了学宫环境,还解决了学宫多年来的洪涝隐患。徐骁以 “改善学宫环境” 为名义,将这道长堤作为徐渭熊的入学条件,直接换取了学宫的接纳。这笔 “投资” 看似简单,却暗含深意:既向学宫展示了北凉的实力,又以 “公益” 的名义拉近了与学宫的关系,让徐渭熊的入学显得顺理成章,不被人诟病 “北凉干预学宫事务”。
在这两层明面上的谋算之下,徐骁心中还藏着一道更深的暗棋 —— 制衡陈芝豹。这道暗棋,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起,甚至连徐渭熊自己都不知情,只藏在他心底,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
陈芝豹是徐骁的义子,天赋异禀,用兵如神,年纪轻轻便手握北凉兵权,是北凉军中最耀眼的新星,坊间更有着‘小人屠’之称。徐骁曾一度将他视为北凉的未来,可前几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不得不对陈芝豹多了几分防备 —— 他的另外两个义子姚简和叶熙真,一直暗中支持陈芝豹接任北凉王,甚至为了扫清障碍,偷偷派杀手刺杀徐骁的长子徐凤年。
虽然后来查明,陈芝豹并未直接参与刺杀计划,可姚简、叶熙真与他的紧密联系,让徐骁心生警惕。他深知,陈芝豹的威望与兵权,早已对徐凤年的地位构成了潜在威胁。若自己百年之后,徐凤年无法掌控北凉军权,陈芝豹很可能成为北凉内部的 “定时炸弹”,甚至引发北凉分裂。
徐骁送徐渭熊去上阴学宫,便是想为徐凤年培养一位 “制衡者”。徐渭熊聪明过人,对兵法权术有极高的悟性,若她能在学宫学好谋略,未来便能成为徐凤年的左膀右臂。更重要的是,徐渭熊在北凉军中没有根基,与陈芝豹没有利益牵扯,她的存在,既能以 “徐家二姐” 的身份凝聚人心,又能凭借学来的权术,牵制陈芝豹的势力,避免他一家独大。徐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北凉的权力结构保持平衡,确保北凉不会因内部斗争而分崩离析 —— 这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北凉王,对子女、对北凉最深的守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