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主登基风雨骤,母党专权困龙囚。
欲复汉礼宏图展,却陷幽禁志难酬。
宋夏纷争烽火起,朝堂倾轧几时休。
一生憾事随云散,贺兰山下叹水流。
公元1061年,李秉常出生在西夏的兴庆府,他是夏毅宗李谅祚的嫡长子,生母为汉人皇后梁氏。这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命运,作为皇室嫡长子,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妥妥的人生赢家开局。然而,命运这玩意儿就爱开玩笑,李秉常还没好好享受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呢,变故就来了。
拱化五年(公元1067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夏毅宗李谅祚突然病死,这消息一传开,整个西夏朝堂都炸了锅。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于是,年仅七岁的李秉常,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被推上了皇位。你想想,一个七岁的孩子,懂啥治国理政啊,这不,他的母亲梁太后顺势就站了出来,开始摄政。梁太后一掌权,立马把自己的弟弟梁乙埋任命为国相,将国政全部交给他来处理。这姐弟俩一唱一和,很快就把朝堂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手中,而李秉常,这个小皇帝,就成了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和舅舅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梁太后和梁乙埋掌权后,那日子过得可滋润了。他们大肆任用亲信,排除异己,把那些不归附自己的大臣,要么罢免,要么流放。比如说,嵬名、浪遇等人,就因为不买梁氏姐弟的账,被一脚踢出了朝堂。这还不算完,他们还在朝廷里安插自己的亲信和子弟,担任各种要职,把朝堂变成了他们梁家的天下。这时候的李秉常,在宫里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顶着个皇帝的头衔,可实际上啥事儿都做不了主,每天只能看着梁氏姐弟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李秉常也慢慢长大了。夏大安二年(公元1076年),李秉常年满十六岁,按照惯例,他该亲政了。这可把李秉常高兴坏了,他想着,终于能摆脱傀儡的身份,自己当家做主了。可他万万没想到,梁氏姐弟哪会这么轻易地把权力交出来。梁氏势力在朝堂上经营多年,早已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把李秉常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李秉常虽然名义上亲政了,但实际上,朝堂大权还是牢牢地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乙埋手中,他这个皇帝,还是个空架子。
李秉常可不是个甘心当傀儡的人,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想着一定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他开始暗中积蓄力量,拉拢一些支持自己的皇族势力,试图与梁氏姐弟抗衡。夏大安六年(公元1080年)正月,在皇族的支持下,李秉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下令取消太后所行蕃礼,恢复汉礼。这一招可捅了马蜂窝了,梁氏姐弟一直靠着推行蕃礼,打压汉臣,巩固自己的势力,李秉常这一恢复汉礼,不就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吗?梁氏姐弟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他们联合起来,对李秉常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在梁氏势力的强大压力下,李秉常的这次改革还没开始,就夭折了。
李秉常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知道,要想真正夺回权力,就必须找到一个强大的外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宋朝。夏大安八年(公元1082年),西夏大将军李清向李秉常建议,将黄河以南的地方划归宋朝,以此交好宋朝,借助宋朝的力量来削弱梁氏的势力。李秉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欣然接受了。他准备派使者赴宋朝商议此事,可没想到,这事儿被梁太后知道了。梁太后一听,这还得了,自己的儿子居然想联合宋朝来对付自己,这不是吃里扒外吗?梁太后越想越气,她决定先下手为强,派人诱杀了李清,然后又将李秉常囚禁于距兴庆府宫城五里外的木寨。可怜的李秉常,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又被梁太后给关了起来,再次失去了自由。
李秉常被囚的消息一传出,西夏国内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一些支持李秉常的大臣和将领,纷纷表示不满,他们要求梁太后释放李秉常,恢复他的皇位。而梁太后呢,为了平息众怒,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居然做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决定:对宋朝发动战争。
梁太后以为只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让那些反对她的人闭嘴。于是,她调集了三十万大军,任命夏统军叶桲麻为统帅,围攻宋朝的永乐城。这一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夏军截断了永乐城守军的水源和粮运,宋军将士们在城里苦苦坚守,却始终等不到援军。最终,永乐城被攻破,宋军将校死亡数百人,兵卒伤亡数万。这一战,虽然西夏在表面上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连年战争,西夏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再加上宋朝断绝了给西夏的岁赐,西夏的财政更是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