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是柱国侯,家世风流。
隋庭权里占鳌头。
却把雄心托乱世,欲取隋周。
三策弃良谋,偏恋中州。
兵残将折梦难酬。
血染黎阳魂断处,恨满荒丘。
隋朝那会儿,要是搞个“豪门排行榜”,杨家绝对能稳居前排——杨玄感的老爹杨素,那可是隋炀帝杨广跟前的大红人,官至司徒、楚国公,不仅帮杨广搞定了皇位,还率军平定过陈国、打败过突厥,妥妥的“隋朝开国功臣天花板”。有这么个老爹兜底,杨玄感的人生起跑线,比别人的终点线还靠前。
《隋书·杨玄感传》里说他“体貌雄伟,美须髯”,简单说就是长得又高又壮,还留着一把帅气的大胡子,放在现在绝对是“行走的荷尔蒙”。更难得的是,他不光颜值高,还挺有才华,从小就跟着名师读书,写文章、练武艺都不在话下。按说这么个“高富帅+学霸”,随便在朝廷混几年,就能继承老爹的爵位,过上“躺平享富贵”的日子,可杨玄感偏不——他心里藏着个“大计划”,那就是把隋炀帝杨广拉下马,自己当皇帝。
其实杨玄感的“反心”,早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爹杨素虽然受杨广重用,可杨广这人心眼小,总觉得杨素功高震主,暗地里没少给杨素使绊子。杨素晚年的时候,杨广甚至还跟身边人说:“杨素要是死得晚,我早晚得收拾他。”这话传到杨玄感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老爹还在,杨广就这么忌惮,等老爹没了,我们杨家还能有好果子吃?
更让杨玄感不满的是,杨广这人太能折腾。从登基开始,又是修大运河,又是建洛阳城,还三番五次征高句丽,老百姓被折腾得家破人亡,民间到处都是“隋朝气数尽了”的说法。杨玄感看在眼里,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这时候要是振臂一呼,肯定有大把人跟着干,说不定真能把杨广赶下台!
不过杨玄感也不是个“莽夫”,他知道“创业”得先攒资本。平日里,他一边在朝廷当差(一开始当郢州刺史,后来又升为礼部尚书),一边偷偷拉拢人脉——不管是朝廷里不得志的官员,还是江湖上的好汉,只要有本事、对杨广不满,他都愿意结交。甚至有时候,下属犯了错,他还会主动帮忙遮掩,就为了让人家欠他个人情。时间一长,杨玄感身边就聚集了一群“铁杆粉丝”,就等着他一声令下,一起搞“大事”。
有一次,杨玄感跟着杨广去汾阳宫,路上故意跟身边的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人抱怨:“皇上天天这么折腾,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咱们这些当臣子的,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啊!”王仲伯等人早就对杨广不满,一听杨玄感这么说,立马附和:“杨大人要是有什么打算,我们肯定跟着您干!”杨玄感一看“军心可用”,心里更有底了,只是没当场表态——他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
公元613年,杨广决定第二次征高句丽,这可给杨玄感送来了“天赐良机”。当时杨广把全国的粮草、物资都集中到涿郡,还让杨玄感负责督运粮草——要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掌握了粮草,就等于捏住了隋军的“命门”。
杨玄感接到命令后,差点没忍住笑出声:这不就是老天爷给我送“创业启动资金”吗?他当即就开始行动,一边故意拖延粮草运输时间,让前线的隋军断粮,一边派人去长安,把自己的弟弟杨玄纵、杨玄挺等人叫到身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干这么大的事,身边必须有自己人。
等弟弟们一到,杨玄感立马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召开了“誓师大会”。他站在高台上,对着手下的运粮士兵喊:“兄弟们!皇上不顾老百姓死活,天天打仗,现在前线的士兵连饭都吃不上,咱们要是把粮草运过去,也是让他们白白送命!不如咱们反了,救天下老百姓于水火,还能搏一个富贵前程!”
士兵们本来就对杨广不满,再加上杨玄感许诺“打下城池后,金银财宝随便分”,当场就沸腾了,纷纷喊着:“我们跟着杨大人干!”杨玄感趁热打铁,当场杀了黎阳县令,宣布正式反隋,还派人去招揽附近的流民和农民军。没几天,他的队伍就从几千人扩充到了几万人,反隋的大旗算是彻底立起来了。
不过杨玄感也知道,自己这点人马,跟杨广的百万大军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必须找个靠谱的“军师”帮忙。这时候,他想起了老爹杨素生前推荐过的一个人——李密。李密是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后代,才华横溢,之前因为跟着杨玄感的老爹做事,跟杨玄感也算认识。杨玄感当即派人去请李密,还特意嘱咐:“一定要把李先生请来,咱们能不能成大事,就看他的了!”
李密那时候正因为被杨广嫌弃,辞了官在家“啃书”,一听杨玄感反隋还请自己当军师,立马就来了精神——这可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机会!他连夜赶路,赶到黎阳的时候,杨玄感亲自出城迎接,拉着他的手说:“李先生,我现在就像大海里的船,没有舵手,你可得帮我掌舵啊!”李密也不含糊,当场就给杨玄感出了三条计策,史称“黎阳三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