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铁骑镇边疆,一怒冲冠为红妆。
降清又叛终成烬,功过难评史册藏。
公元1612年,辽东将门吴家添了个男娃,父亲吴襄抱着孩子笑得合不拢嘴,给娃取名“三桂”——盼着这孩子能像门前的桂树一样,枝繁叶茂,撑起吴家的门面。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吴三挂不仅撑起了吴家,还搅动了明清两朝的风云,一会儿是明朝的“辽东守护神”,一会儿是清朝的“平西王”,最后又扯起反旗当“皇帝”,活成了历史上最“反复无常”的争议人物,连金庸先生写《鹿鼎记》,都得给他留个重要角色。
吴三桂的家境,在明末那可是“顶配”——爷爷吴守礼是明朝的游击将军,父亲吴襄是辽东总兵,舅舅祖大寿更是明末的“辽东战神”,镇守宁远城多年,连后金的努尔哈赤都在他手下吃过亏。用现在的话说,吴三桂就是标准的“将门三代”,起点比一般人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不过,吴三桂可不是只会靠家里的“纨绔子弟”。他打小就跟着舅舅祖大寿在军营里混,骑马射箭、排兵布阵,啥都学。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拉得开三石硬弓,能在马上射中百米外的靶子;别的少年还在啃书本的时候,他已经跟着父亲上战场,杀过后金的士兵了。
公元1629年,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过山海关,突袭北京。当时吴襄率领的辽东军正在北京勤王,结果在战斗中被后金军队包围。年仅17岁的吴三桂,听说父亲被围,二话不说,带着二十几个家丁就冲进了后金的包围圈。后金士兵见这小子年纪不大,却敢冲敢打,都愣了一下。吴三桂趁机带着父亲杀出重围,安全返回明军大营。
这一战,让吴三桂一战成名。朝廷里的大臣都夸他“勇冠三军”,崇祯皇帝还特意召见他,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封他为游击将军。舅舅祖大寿更是对他刮目相看,说:“我们吴家,以后就靠你了!”(《庭闻录》)
之后的几年,吴三桂在辽东战场上屡立战功。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等职,率领的“关宁铁骑”更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这支部队全是骑兵,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后金军队见了都怕。有次后金军队攻打宁远,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出战,把后金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皇太极还差点被他俘虏。皇太极后来回忆说:“吴三桂这小子,不好对付啊!”(《清太宗实录》)
不过,吴三桂虽然能打,但也有个毛病——太会“来事”。他知道在明朝当官,光靠打仗不行,还得跟朝廷的大臣搞好关系。于是,他经常给朝廷里的高官送礼,从金银珠宝到珍稀古玩,啥都送。尤其是跟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人,关系搞得特别好。这些人收了吴三桂的好处,自然在崇祯皇帝面前帮他说好话,吴三桂的官也越做越大。
公元1642年,松锦之战爆发。这是明朝和后金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明朝投入了十几万大军,由洪承畴率领,吴三桂也在其中。一开始,明军打得还不错,多次击败后金军队。可后来,崇祯皇帝急于求成,下令洪承畴主动出击。洪承畴没办法,只能率领明军主力进攻后金军队,结果中了皇太极的埋伏,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了后金,祖大寿也在锦州投降了后金。
松锦之战后,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这时候的吴三桂,成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希望。崇祯皇帝对他寄予厚望,不仅给他加官进爵,还给他调拨了大量的粮饷和武器,让他坚守山海关,阻止后金军队入关。
吴三桂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他在山海关加强防御,修筑城墙,训练士兵,还多次击败后金军队的进攻。当时的明朝,已经内忧外患——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外部有后金的威胁。崇祯皇帝多次想调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可又怕吴三桂走后,后金军队趁机入关。所以,崇祯皇帝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下达调令。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再也坐不住了,他下令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入关,保卫北京。吴三桂接到命令后,立刻率领大军向北京进发。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接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北京被大顺军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彻底懵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继续率军向北京进发,肯定会被大顺军消灭;退回山海关,又怕后金军队趁机进攻;投降大顺军,又怕李自成不信任自己;投降后金,又觉得对不起明朝。一时间,吴三桂陷入了“两难抉择”的境地。
就在吴三桂犹豫不决的时候,李自成派人来招降他。李自成给吴三桂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封他为“平西侯”,让他率军投降大顺军。吴三桂一开始还挺动心,他觉得李自成推翻了明朝,是新的天下之主,而且自己的父亲吴襄和家人都在北京,投降李自成可以保全家人。于是,吴三桂决定率领大军向北京进发,投降李自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