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会议室的灯光比往常似乎更亮一些,照在长条形会议桌光滑的表面上,反射出些许冷硬的光泽。早上八点整,核心团队成员无一缺席,均已就座。庆功宴的轻松气息早已荡然无存,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了疲惫、警觉和强烈求知欲的复杂表情。羊羽坐在首位,林夕坐在他旁边,她的平板电脑连接着会议室的主屏幕。
羊羽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他首先简要通报了林夕昨晚发现的关于能量场信号特征被“触摸”的情况,以及俘虏口中提到的针对维尔切克教授生物样本的异常指令。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这个消息比任何技术难题更让人感到一种生理性的不适。
“能量场信号……他们想远程感知?”赵建明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这需要极其高超的传感器技术和理论模型支持。理论上,如果对方能精确捕捉到‘龙脊’运行时的独特场频率和模态,或许能在远端进行模拟甚至……干扰。”作为场论专家,他最先意识到其中的技术风险。
“干扰?”苏小满惊愕地抬头,“我们的量子干涉场才刚刚稳定住它自身!”
“只是最坏的可能性。”赵建明语气沉重,“但对方既然尝试了,说明他们至少在这个方向上有投入和研究。我们不能不防。”
方启航摸着下巴上的胡茬,工程师的务实思维让他更关注现实层面:“所以,下一次测试,我们可能不仅要面对内部的不稳定性,还要提防外部的信号窥探和潜在干扰?这难度系数直接翻倍啊。”
“生物样本呢?”一位负责安全协调的团队成员问道,脸上满是困惑,“他们要维尔切克教授的血做什么?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
“目前没有任何合理解释。”林夕接过话头,声音清晰而冷静,“安全部门正在与国际同行沟通,试图寻找类似事件的模式。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全面提升了对维尔切克教授的安保级别,包括他的饮食、医疗用品和个人物品都经过最严格的检查。教授本人也知情并表示了理解。”她顿了顿,补充道,“周局长让我转达,对手的行为模式正在变得难以预测,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非常规手段的准备。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技术间谍范畴。”
羊羽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全场:“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现实。庆祝过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龙脊’的成功,让我们从‘追赶者’变成了‘被追赶者’,甚至是‘被窥视者’和‘被觊觎者’。技术上的领先,是我们最坚固的盾牌,也是我们最有力的矛。”
他操作电脑,将“龙脊三号龙脉”的初步概念图投射到大屏幕上。那是一个更加紧凑、线条更加流畅的设计,集成度明显更高。
“所以,我们的回应不仅仅仅是加固围墙和升级防火墙。”羊羽的声音变得有力起来,“我们的回应,是更快地奔跑,更高地攀登。‘龙脉’,目标30兆瓦,初步小型化模块集成。这不是简单的功率叠加,而是从材料、能量传导、场控制到热管理的全面迭代升级。”
他详细阐述了初步构想: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以承受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热应力;重新设计能量流道,减少湍流和损耗;最关键的是,苏小满的算法和赵建明的场论模型需要再次实现飞跃,以应对翻倍的功率可能带来的指数级增长的非线性效应,以及……潜在的外部干扰风险。
“小满,”羊羽看向她,“你的算法需要增加一个新的维度:抗外部场干扰模块。基于我们捕获到的那个‘触摸’印记的特征,尝试构建防御和混淆机制。我们要让即便能捕捉到信号的人,也无法解析,更无法利用。”
苏小满深吸一口气,眼神却亮了起来,挑战总能激发她最强的斗志:“明白。这需要大量的模拟运算和新的数学工具,但我愿意尝试。”
“建明,场模型的预测精度需要再提升一个数量级。我们需要提前预判能量场在更高功率下的任何‘脾气’,而不能等它发作再补救。”
“我需要更强大的算力和更精确的初始参数。”赵建明直言不讳,“特别是量子场注入后的耦合效应数据,需要海量分析。”
“全力支持。”羊羽毫不犹豫,“启航,工程实现方面,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验证是重中之重。我需要你尽快拿出几个备选方案进行极限测试。”
“交给我。”方启航重重点头,“就是又要掉一堆头发了。”
会议进入了紧张的技术讨论环节。每个人都知道任务的艰巨性。成功的喜悦早已被沉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取代,但没有人退缩。一种同舟共济、迎难而上的气氛在会议室里弥漫。
接下来的几周,研究所进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战时状态”。外部依旧戒备森严,内部则弥漫着一种废寝忘食的狂热科研氛围。
实验室里,方启航团队对数十种新型材料样本进行了摧残式的测试,高温、高压、强能量场冲击……失败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失败都积累着通往成功的经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