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完善,策略敲定。第二天,桐皇学园的训练馆内,一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混沌”气息开始弥漫。
“无规律战术”听起来很酷,但真正实践起来,首先感到不适的,反而是桐皇的队员们自己。
“喂喂喂!屿川!这球你怎么传这边了?按照上次的套路,不是应该给溜底线的诹佐吗?”若松孝辅在一次进攻回合后,抱着脑袋一脸崩溃地大喊。他刚刚好不容易在内线卡到了一个绝佳的位置,手臂都举酸了,结果陈屿川一个眼神都没给他,直接把球分给了另一侧完全被放空、但平时很少作为主攻点的小林。
小林手忙脚乱地接球,面对大空位,犹豫了一下才出手,篮球磕在篮筐前沿弹飞。
“无规律。”陈屿川面无表情地吐出三个字,转身就跑回防守位置。
若松被噎得直翻白眼:“……我知道是无规律!但这规律也太‘无’了吧!” (╯°□°)╯︵ ┻━┻
今吉教练站在场边,看着这略显混乱的场面,不仅没有阻止,反而笑眯眯地摸着下巴,对身边正在疯狂记录的桃井五月说:“混乱是阶梯嘛……让他们先适应这种‘没有固定套路’的感觉。”
桃井点点头,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舞,同时对着一个小型麦克风快速低语:“训练日志,Day 1。战术核心:‘无规律’。初始阶段,队员间配合生疏,默契度明显下降,失误率初步估计上升30%。主要问题:思维定式难以打破,对非预期传球准备不足……”
场上,青峰大辉倒是如鱼得水。这种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某种程度上与他自由随性的球风不谋而合。
“屿川!”青峰一个反跑甩开扮演防守队员的森川,伸手要球。
陈屿川闻声,手腕一抖,篮球却以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击地传向了从弱侧突然启动切入的诹佐佳介。
诹佐接球,防守他的队员已经被青峰的跑动吸引了注意力,他面前一片开阔。他稳稳起跳,中距离投篮命中。
“好球!”诹佐推了推眼镜,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
青峰撇撇嘴,倒也没抱怨,只是对着陈屿川做了个“你小子行啊”的表情。(¬_¬)
下一个回合,陈屿川自己运球过半场,面对“防守球员”的逼抢,他突然一个背后运球接转身,看似要强行突破,却在身体旋转到一半时,用一个近乎盲传的动作,将球从腋下塞给了不知何时已经空切到篮下的青峰。
青峰接球,甚至不需要调整,直接旱地拔葱,在空中一个小拉杆避开虚拟的封盖,轻松将球放进。
“这次配合,用时4.2秒!”桃井立刻报出数据,“从发起到最后出手,节奏变化三次,完美避开了‘3秒观察窗口’!”
陈屿川和青峰对视一眼,没有任何交流,但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就是要这种效果。
训练内容被桃井细致地规划成不同的“随机组合”模块:
“陈屿川主导 + 多点开花”模式: 陈屿川利用其广阔的视野和精准传球,随机寻找场上任何一个出现机会的点,可能是内线的若松,可能是外线的诹佐,也可能是借掩护空切的两个一年级生。要求其他四名队员时刻保持移动和准备接球的状态。
“青峰引力 + 外围狙击”模式: 青峰在强侧持球,利用其恐怖的个人攻击力吸引包夹甚至三人协防,一旦防守收缩,他必须立刻将球分给弱侧或弧顶的投手(陈屿川、诹佐,甚至偶尔被要求出手的若松)。关键在于青峰出球的时机和队友接到“甩锅球”后的果断性。
“高位挡拆随机应变”模式: 由若松或小堀浩志提上为陈屿川或青峰做挡拆,但拆开后的选择完全不固定。可以顺下攻框,可以外弹投篮(对中锋的要求有点高),可以持球人自己攻,也可以立刻分给因为挡拆换防而出现的错位队友。
“纯无球跑动 + 动态进攻”模式: 陈屿川也不过半场,和青峰一起加入无球跑动大军,利用交叉、掩护、反跑,制造纯粹的混乱,最后由谁出手,完全看跑位结果和持球队员(可能是诹佐,也可能是若松在高位策应)的临场判断。
“不行了……脑子要炸了……”一轮高强度的“无球跑动”模式结束后,若松直接瘫坐在地,大口喘气,“这比打全场紧逼还累!不仅要跑,还要随时想着接球!屿川那家伙,球说不定从哪个角落就飞过来了!” (′-ι_-`)
“前辈,喝点水。”森川乖巧地递上水瓶。
“习惯就好。”诹佐佳介虽然也出汗不少,但还算镇定,“这种打法一旦熟练,对手会比我们更头疼。”
“没错!”桃井拿着平板走过来,展示着上面的数据图表,“看,虽然失误率在初期很高,但随着训练进行,‘意外’配合的成功率在缓慢提升。而且,平均进攻用时被压缩到了8秒以内,大部分进攻在黄濑君的理论观察时间内就完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