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黄皓知道霍弋“告黑状”,就想找机会报复他,霍弋也不傻,干脆主动申请“回南中”——他知道成都这地方“水太深”,还是南中适合自己。刘禅见霍弋“识趣”,就答应让他当“安南将军”,总管南中六郡的军政大事——霍弋这一去,就成了南中“说一不二的扛把子”。
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伐蜀,蜀汉的“职场末日”来了。
消息传到南中,霍弋立马召集手下的将领,说:“成都肯定需要支援,咱们现在就整兵出发,去帮陛下守城!”可就在霍弋准备出兵的时候,成都传来消息:刘禅投降了,蜀汉亡了。
手下的将领都懵了,有人说:“咱们跟曹魏打了这么多年,现在陛下投降了,咱们也投降吧?”还有人说:“不行,咱们南中地势险要,不如跟曹魏拼了,实在不行就逃去东吴!”
霍弋却没慌,他对将领们说:“陛下投降是因为成都守不住,可咱们不能随便投降。现在曹魏还没派人来南中,咱们先守好自己的地盘,看看曹魏怎么对待陛下。要是陛下能平安无事,咱们再投降也不迟;要是曹魏敢害陛下,咱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
说完这话,霍弋就开始“整军备战”:他把南中各地的粮食集中起来,分给士兵和百姓;又在各个关隘布置兵力,防止曹魏突然进攻;还派人去成都打听刘禅的消息。
过了几个月,打听消息的人回来报告:“曹魏封陛下为‘安乐公’,还让陛下住在洛阳,没亏待他。”霍弋这才松了口气,对将领们说:“陛下没事,咱们也该投降了。不过投降之前,咱们得跟曹魏说清楚:咱们投降是因为陛下平安,不是因为怕他们。而且南中这地方,还得让咱们自己管,曹魏不能随便派人来插手。”
曹魏的将领本来以为霍弋会“负隅顽抗”,没想到他这么“明事理”,还提出了“合理要求”,就答应了他的条件。霍弋带着手下的将领去洛阳投降时,曹魏的晋王司马昭亲自接见了他,笑着说:“你在南中当了这么多年的‘土皇帝’,居然愿意投降,真是难得啊!”
霍弋也不卑不亢地说:“我本来是蜀汉的臣子,现在蜀汉亡了,陛下平安,我就该投降。不过南中是蜀汉的土地,我得守好它,不管是谁当政,只要不害百姓,我就愿意辅佐。”
司马昭听完,对霍弋更欣赏了,不仅让他继续当“安南将军”,还封他为“列侯”——霍弋这波“投降操作”,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又守住了南中百姓,堪称三国“投降界的天花板”。
投降曹魏后,霍弋并没有“躺平混日子”,而是继续在南中“搞事业”。当时南中还有些少数民族部落“不服管”,经常骚扰百姓,霍弋就带着士兵去“平定叛乱”,还在南中推广“农耕技术”,教当地百姓种水稻、养蚕缫丝。
有一次,东吴派使者去南中,想拉拢当地部落“反魏”,霍弋直接把东吴使者抓了起来,送到洛阳,还对司马昭说:“南中是曹魏的地盘,谁也别想抢走!”司马昭对霍弋越来越信任,后来还把“交州”(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也交给霍弋管——霍弋一下子成了曹魏“南疆最牛的封疆大吏”。
霍弋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官运”,而是他的“初心”。他是“官二代”,却没靠爹的光环混日子;他是蜀汉的臣子,却没在蜀汉亡后“殉国”,而是选择“守土保民”;他投降了曹魏,却没“卖主求荣”,而是继续守护着西南边疆。
有人说他“不忠”,可他用行动证明:“忠”不是非要死在一棵树上,而是要守住自己该守的人、该守的土地;有人说他“投机”,可他用一辈子证明:“投机”不如“实干”,只有真本事,才能在乱世里站稳脚跟。
公元271年,霍弋在南中去世,享年62岁。他去世后,南中的百姓为他立了“祠堂”,每年都去祭拜他——因为百姓知道,要是没有霍弋,南中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却也人命如草”的时代,霍弋不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最有权势的,但他却是最“接地气”的——他像一棵扎根在南疆的老榕树,不管风吹雨打,都稳稳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
要是把三国的“英雄榜”重新排一排,霍弋或许进不了“前十”,但他绝对能进“最让人安心的臣子榜”——因为他用一辈子证明了:“打工人”的最高境界,不是爬到多高的位置,而是守住自己该守的责任;“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本事和一颗对得起百姓的心。
霍弋的一生,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但他却用自己的“硬核坚守”,在三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小人物传奇”——这,或许就是他最让人上头的地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