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踩着周末的晨光,跟着李婷、刘宇和陈阳往市中心解放大道走——这是“城市花草地图”计划的首站,作为全市车流量TOP1的主干道,两侧三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是城市绿化的“门面”,也是他们重点检测对象。刚走到路口,一阵带着沙哑的抱怨声就钻进了林小满的耳朵,清晰得像有人在耳边念叨:“……咳咳……这日子没法过了,尾气熏得我肺疼,叶子上的灰都能当褥子了……”
林小满脚步一顿,下意识往声音来源望去——是路边一棵两人合抱的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枝叶却蔫蔫的,原本该翠绿的叶片蒙着一层厚厚的灰,边缘泛着焦黄,像被火烤过似的。她心里咯噔一下,这声音比昨天老樟树的还清晰,带着股长期被烟熏的沙哑感,显然是这棵梧桐在“说话”。
“怎么了?”陈阳注意到她的异常,“踩钉子了?脸色这么难看。”
“没、没有,”林小满强装镇定,飞快收回目光,心里却在疯狂吐槽,“这梧桐比樟叔还惨,开口就是咳嗽,听着都替它难受。”她偷偷用意念跟多肉说:“别出声!这梧桐在抱怨尾气和灰尘,我的能力能听清它说话,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你帮我打掩护。”
“收到!”多肉立刻进入“演技模式”,在帆布包里假装挣扎,“哎呀!这灰尘太多了,呛得我叶片发痒!小满,快给我喷点水,不然我要变成‘灰多肉’了!”
李婷被多肉的动静吸引,笑着说:“你这多肉还挺娇贵,这点灰就受不了了。不过这梧桐确实够脏的,我拍个特写,估计能震惊网友。”她举着相机凑近叶片,手指一摸,满手黑灰,“我的天!这灰也太厚了,跟涂了层墨似的!”
林小满趁机凑近梧桐,隔着几厘米观察,耳边立刻传来梧桐的“吐槽”:“……可不是嘛!老夫在这儿站了三十年,亲眼看着自行车道变机动车道,汽车从稀稀拉拉变成排成长龙,尾气天天往我脸上喷,灰尘落得我喘不过气。以前春天叶子绿得能反光,夏天树荫能遮半条街,现在倒好,叶子上的灰擦都擦不完,光合作用都费劲,新叶长出来没几天就发黄,老叶落得比谁都早。”
“你们看,”林小满指着叶片边缘的焦黄,用专业术语包装梧桐的抱怨,“叶片积尘严重,气孔被堵塞,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边缘出现焦枯,这是典型的大气污染胁迫症状。而且叶片颜色发暗,没有光泽,说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已经影响了叶绿素合成。”
刘宇立刻拿出PM2.5检测仪,放在梧桐树下,开机不到十秒,屏幕上的数字就飙升到128微克/立方米。“超标了!”他脸色一沉,“国家二级标准是75微克/立方米,这里直接超标近一倍,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植物和人都受不了。”
“我就说这路的空气不对劲,”陈阳咳嗽了两声,“每次路过都觉得呛嗓子,原来PM2.5这么高。汽车尾气里的氮氧化物、颗粒物,对植物的伤害太大了。”
林小满蹲下来观察梧桐根部,耳边传来梧桐的补充抱怨:“……根部更惨!尾气渗进土壤,把土都污染了,我的根吸不到干净水和养分,还总被停车位的汽车碾压,根须断了不少。前几天刮大风,我旁边那棵老伙计差点被吹倒,就是因为根系受损抓不住土了。”
“根部土壤也有问题,”林小满指着板结的土壤说,“土壤表面板结,有车辆碾压痕迹,而且颜色偏深,可能吸附了大量尾气中的重金属和颗粒物,影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她用手戳了戳土壤,硬邦邦的,果然像梧桐说的那样,根系肯定受了伤。
老兰花在意识里提醒:“别光顾着说问题,得想办法把梧桐的诉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建议,既解决问题,又不暴露你的能力。”
林小满点点头,站起身说:“我建议分三步:第一,给环保局写报告,附上检测数据和植物受损照片,反映尾气和扬尘污染问题;第二,拍个短视频科普,让市民关注主干道绿化污染,形成舆论压力;第三,建议增加洒水频次、增设绿化隔离带,同时给梧桐做针对性养护,比如清洗叶片、松土施肥。”
“这个方案靠谱!”李婷立刻举双手赞成,“我现在就拍视频,标题就叫《三十年梧桐蒙尘,市中心PM2.5超标近一倍!》,肯定能火!”她举着相机,一边拍叶片积尘的特写,一边拍检测仪上的超标数字,还采访了路过的市民。
一位遛弯的大爷看到他们的检测,凑过来说:“小伙子小姑娘,你们可算关注这事了!我在这附近住了二十年,眼看着空气越来越差,以前早上开窗能闻见树叶香,现在一开窗就是汽车尾气味,我这老哮喘都犯得更勤了。”
林小满趁机引导大爷说诉求:“大爷,您觉得该怎么改善呢?”
“多洒水!多绿化!”大爷激动地说,“以前这条路早晚都洒水,灰尘少多了,现在好几天见不到洒水车。再多种点树挡挡尾气,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