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小区和城东新区的两次植物预警事件,不仅在市民中引发热议,更引起了市地震局的高度关注——供水管破裂、燃气管道松动的微小震动,都被植物精准捕捉,而这种对微小震动的感知能力,正是地震监测中急需的补充手段。
周三上午,市地震局监测中心的张主任带着两位技术专家,专程来到林小满的花店,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林老师,我们关注到你通过植物感知地下微小震动和异常的案例,非常震惊!地震监测中,我们需要捕捉地壳深处的微小震动,但现有仪器在某些区域(比如老城区、复杂地形)存在监测盲区,而植物的根系遍布地下,能感知到仪器可能忽略的微小震动,我们想和你合作,尝试用植物辅助监测微小震动,填补监测盲区!
林小满愣了一下,耳边传来多肉兴奋的(只有林小满能听到):地震局!要和地震局合作了!我要成为地震监测首席官,上新闻、上电视,成为植物界的超级明星! 她压下心里的激动,笑着回应:张主任,这是我们的荣幸!植物确实能感知到地下的微小震动,而且范围广、成本低,我们很愿意和你们合作,为地震监测出一份力!
张主任点点头,拿出一份初步合作方案:我们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筛选对微小震动敏感的植物;第二步,在全市现有地震监测点周边布置植物监测区,同步记录植物信号和仪器数据,校准植物感知的准确性;第三步,在监测盲区增设植物监测点,形成仪器+植物的双重监测网络。
我补充一下,技术专家李工推了推眼镜,我们关注到不同植物的根系深度、敏感度不同,比如深根植物(槐树、梧桐)可能感知更深层的震动,浅根植物(麦冬、鸢尾)对表层震动更敏感,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筛选出最适合的监测植物
林小满立刻召集团队讨论,刘宇兴奋地说: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可以用之前的植物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地震局的震动数据,建立植物信号与震动强度的对应模型,让植物感知更具科学性!
陈阳补充道:我们可以设计标准化的监测流程,让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参与日常记录,比如植物叶片状态、枝条晃动情况(排除风力影响),再结合林老师的感知信号,形成完整的监测数据链。
李婷举着相机:我可以全程记录合作过程,制作植物监测地震系列科普视频,让市民了解植物监测的原理,也扩大绿植团的影响力!
张胖子凑过来说:我来负责植物监测区的物资供应!敏感植物幼苗、养护工具、营养液,还有记录板、防护设施,我全包了,保证监测区的植物长得壮壮的,能精准感知震动!
合作很快敲定,首批试点选择了三个区域:市地震监测中心周边(仪器密集区,用于数据校准)、老城区古槐公园(深根植物集中,监测深层震动)、城郊山区(监测盲区,地形复杂,仪器难以覆盖)。
一周后,植物监测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市地震监测中心周边,团队种植了麦冬、鸢尾、紫薇等浅根和中根植物,张胖子特意定制了植物监测点的标识牌,上面画着多肉的Q版形象,写着地震监测小哨兵;刘宇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和震动记录仪,同步记录温度、湿度、风力(排除环境干扰)和震动数据;陈阳设计了详细的记录表格,让绿植团的孩子们每周三次记录植物状态。
在老城区古槐公园,这里有十几棵百年古槐,根系深入地下数米,是天然的深层震动探测器。林小满带着孩子们给古槐做了全面体检,清理根部垃圾、松土、补充营养液,耳边传来古槐们憨厚的:
……要帮我们监测地震?没问题!我们的根能感觉到地下的动静,哪怕很轻微,我们都能察觉到!
以前也感觉到过几次小震动,以为是施工,现在知道是微小地震,以后会及时提醒小满!
希望能帮到人类,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减少灾害损失!
在城郊山区,这里地形复杂,仪器监测信号弱,团队种植了侧柏、酸枣等耐旱、耐贫瘠的深根植物,设置了三个植物监测点,张胖子还安装了太阳能供电的环境监测仪,实时传输数据。林小满触摸着刚种好的侧柏,耳边传来它们坚定的:
……这里的土壤虽然贫瘠,但我们会努力扎根,感知地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我们会和仪器一起,守护这片区域的安全!
少年绿植团的孩子们成了植物监测的日常志愿者,每个周末都带着记录板、放大镜,来到监测区记录植物状态:古槐爷爷的叶片没有异常,枝条没有晃动(排除风力),感知到3次轻微震动,和仪器记录一致!麦冬的叶片轻微卷曲,不是缺水,是感知到地下0.2级微小震动,已经记录下来!
监测过程中也遇到了小挑战——老城区古槐公园附近有施工,工地震动干扰了植物信号,导致植物频繁传递震动预警。孩子们立刻汇报,林小满和地震局的专家赶到现场,李工调整了监测参数,排除施工震动的干扰(施工震动频率与地壳震动不同),同时联系施工方,调整施工时间,避免影响植物监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