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布林带这一能动态反映趋势、波动与支撑压力的利器后,韩风感觉自己的技术分析武器库又充实了不少。布林带如同一位冷静的工程师,用标准差精确地度量着市场的“体温”和“血压”,为价格波动构建了科学的弹性边界。
然而,在复盘历史走势时,他常常感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为什么一轮大级别的牛市,总是看似杂乱无章,却又隐隐遵循着某种相似的节奏?为什么在经历了“恐慌性下跌”后,市场往往能走出“绝望中诞生”的行情?这些宏观的、周期性的价格运动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普适性的内在规律?
布林带提供了空间的坐标,但他渴望一种能解读市场时间与结构韵律的“地图”。这种渴望,将他引向了技术分析领域中最富哲学色彩、也最具争议的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
当他第一次翻开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的着作时,那些由波浪构成的复杂图表让他瞬间头大。五浪、三浪、延长浪、失败浪、交替规则……术语繁多,结构看似随意,仿佛可以事后解释一切,却难以在事前进行精确判断。这与他之前学习的那些规则清晰的指标大相径庭。
“这难道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玄学吗?”韩风内心充满了怀疑。但他想起了一句在交易者中广为流传的话:“在刚开始学习时,你认为波浪理论是垃圾;当你真正理解它之后,你会视其为瑰宝。”
他决定沉下心来,暂时抛开对精确预测的执念,先去理解其核心思想。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核心前提是:群体的情绪(市场心理)总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循环往复,这种集体心理的韵律,会通过价格走势呈现出可识别的模式。 这些模式具体表现为在主要趋势方向上以五浪结构推进(驱动浪),在调整趋势方向上以三浪结构回调(调整浪)。一个完整的市场循环由“五浪上升+三浪下跌”的八浪构成。
“五上三落,八浪循环……”韩风在纸上画下了这个最基本的模式。
他首先深入研究驱动浪,即与主趋势方向相同的五浪结构(在牛市中为上升五浪,在熊市中为下降五浪)。
· 第1浪:通常起源于市场最悲观、最绝望的境地。它像是黑暗中透出的第一缕微光,但大多数投资者仍沉浸在熊市的思维中,将其视为一次微不足道的反弹。成交量可能温和放大,但市场参与度不高。第1浪往往比较隐秘,其启动也最难以识别。
· 第2浪:这是对第1浪上涨的调整。由于市场信心尚未恢复,投资者会急于在第1浪的利润上兑现,或者认为下跌趋势仍未结束而进行做空。第2浪的回调幅度通常很深,常常会吃掉第1浪的大部分涨幅(例如回撤61.8%或78.6%),但绝不会跌破第1浪的起点。这一浪的特性是制造“假熊市”的恐慌,让所有人相信下跌将继续。
· 第3浪:通常是最具爆炸性、幅度最长、运行时间也最长的主升浪。在这一阶段,经济基本面开始改善,公司的利好消息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趋势已经改变,纷纷涌入市场。成交量急剧放大,图表上经常出现向上的“跳空缺口”,各种技术指标(如均线、MACD)都发出强烈的买入信号。第3浪绝不允许是最短的一浪,这是波浪理论中最硬的规则之一。韩风在看到这一条时,立刻想到了许多历史上的大牛股,其主升段那几乎呈90度角的上扬,正是第3浪的典型特征。
· 第4浪:这是对强劲的第3浪的调整。由于市场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涨幅,部分投资者会选择获利了结。第4浪通常以复杂的形态出现(如三角形、平台形),其回调深度一般不会进入第1浪的价格范围(即不会与第1浪的顶点重叠)。这一浪为最后的冲刺进行蓄势和换手。
· 第5浪:这是驱动浪的最后一浪,通常由市场最后的乐观情绪和疯狂的“FOMO”(害怕错过)情绪推动。虽然价格创出新高,但技术指标如RSI、MACD往往会出现“顶背离”信号,意味着内在的动能已经开始减弱。成交量可能低于第3浪,显示出推动力量的后继乏力。这一浪也是市场泡沫最终吹大的阶段,充满了非理性的繁荣。
画完这五浪,韩风仿佛看到了一轮完整牛市的众生相:从绝望(1浪)、怀疑(2浪)、希望与狂热(3浪)、犹豫与换手(4浪)到最后的疯狂与幻灭(5浪)。这不仅仅是价格的波动,更是一部赤裸裸的市场心理剧。
驱动五浪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调整浪,通常以A、B、C三浪的形式展开。
· A浪:这是下跌的开始,但大多数投资者仍将其视为正常的回调,是“抄底”的好机会。然而,A浪的下跌往往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内部结构开始显现出驱动浪的特征(可能是五浪结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