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浪:这是对A浪下跌的“假反弹”。它通常由尚未完全离场的多头和最后的抄底资金推动,可能会重新测试甚至略微超过第5浪的高点,形成“双头”或“头肩顶”的形态。B浪是“多头陷阱”,是给予明智的交易者最后一次逃顶的机会。此时,经济数据可能依然良好,但市场广度(上涨家数/下跌家数)已经恶化。
· C浪:这是最具破坏性的下跌浪,通常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它彻底击碎了多头的幻想,恐慌性抛盘涌出。C浪内部结构同样清晰地呈现五浪下跌,其低点会显着低于A浪的终点。这是熊市情绪全面宣泄的阶段,对应着经济衰退和企业盈利的恶化。
“上升五浪是‘因’,是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下跌三浪是‘果’,是对之前过度上涨的修正和清算。”韩风在笔记上写下了自己的理解。驱动浪(五浪)决定了趋势的主方向,而调整浪(三浪)是对主趋势的休整,但不会改变其根本方向——除非这个八浪循环的级别已经结束。
理解了基本模式后,韩风开始接触波浪理论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规则和指南。这让他明白了为何波浪理论被称为“艺术”而非“科学”。
1. 三大铁律:
· 第2浪绝不能跌破第1浪的起点。
· 第3浪永远不能是最短的一浪。
· 第4浪的回调低点不能与第1浪的顶点重叠(在期货市场此规则可适当放宽)。
2. 交替规则(Alternation):这一指南提示市场很少以相同的方式连续运行两次。例如,如果第2浪是以简单、急速的“之字形”调整完成,那么第4浪就很可能以复杂、耗时的“平台形”或“三角形”调整出现。这提醒交易者,不能期望市场会简单重复上一次的行为。
3. 通道线:连接第1浪和第3浪的终点,可以画出一条上轨(在牛市中),再通过第2浪的终点画出一条平行线,往往能有效地预测出第4浪的回调低点和第5浪的终点。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预测工具。
4. 斐波那契数列与比率关系:这是波浪理论预测功能的核心数学基础。韩风惊讶地发现,波浪的各个段落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斐波那契比率关系。例如:
· 第3浪的长度常常是第1浪长度的1.618倍或2.618倍。
· 第5浪的长度有时会与第1浪的起点到第3浪的终点之间存在斐波那契关系。
· 第2浪的回调深度通常是第1浪的0.618或0.5。
· 第4浪的回调深度通常是第3浪的0.382或0.5。
· A-B-C调整浪中,C浪的长度常常等于A浪的长度,或者是A浪的1.618倍。
“原来如此!”韩风恍然大悟。之前学习布林带时,他理解了空间的动态边界;而现在,波浪理论结合斐波那契比率,似乎在尝试为市场运动提供一套“时空坐标”。它不仅告诉你价格可能会走到哪里(空间),还通过浪型结构告诉你现在处于趋势的哪个阶段(时间)。
为了验证,他调出了一轮完整的A股历史牛市-熊市周期图表。他尝试着去数浪,过程极其痛苦。同一个走势,他似乎能数出好几种不同的可能。他遇到了理论中描述的各种复杂情况:
· 延长浪(Extension):在驱动浪(通常是1、3、5浪)中,有时某一浪会异常延长,其内部可以再细分出完整的五浪结构。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行情会走得如此极端和持久。
· 失败浪(Failure):有时第5浪无法超越第3浪的高点,形成“双头”形态。这通常是一个强烈的反转信号,意味着市场极度虚弱。
· 锯齿形(Zigzag)、平台形(Flat)、三角形(Triangle):调整浪的形态千变万化,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市场含义。
数浪的数个小时里,韩风时而觉得豁然开朗,时而觉得一片混沌。他深刻地认识到,波浪理论最大的难点和魅力就在于其灵活性和多重可能性。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精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概率性的框架。交易者需要同时考虑几种最可能的浪型划分,并根据市场的实际走势,不断地进行排除和修正。
“它更像是一种思考市场整体结构和位置的语言,而不是一个精确的买卖点指示器。”韩风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他将波浪理论与之前学到的工具进行了融合思考:
1. 与趋势工具结合:波浪理论定义的“趋势”更为宏观和结构化。当判断市场处于驱动3浪时,应坚决持有,忽略小的回调;而当市场运行至推测的第5浪时,则应结合MACD顶背离、RSI超买等信号,提高警惕。
2. 与布林带结合:在驱动3浪中,价格往往会持续运行在布林带上轨之外,此时不应因“碰上轨”而轻易卖出。而在第4浪调整中,价格常常会回踩甚至短暂跌破布林带中轨,如果此时中轨方向依然向上,且符合波浪理论的调整幅度(如回撤0.382),这可能是一个极佳的入场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