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傅作义部。
傅作义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的夜空。
桌上摆着前方观察员刚送来的详细报告,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八路军近期的战报和部队变动。
司令,参谋长董其武走进来,压低声音,您看这份报告……咱们的观察员说,八路军这次出动的坦克,至少有两百辆。两百辆啊!三个月前太原决战,他们才五十辆左右。这个速度……
可怕,傅作义转过身,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不是装备可怕,是这个发展速度可怕。其武,你算算,再过半年,他们会有多少坦克?
董其武沉默片刻:如果保持这个速度……至少一千辆。
一千辆坦克,傅作义苦笑,那还打什么?整个国军加起来,都凑不出一千辆坦克。到那时候……
司令,您是说……
傅作义在屋内踱步:其武,咱们跟着重庆这些年,得到了什么?装备?没有。支援?没有。人家却一直怀疑咱们,提防咱们。而八路军呢?三个月就能把装备扩张四五倍,这背后得有多大的实力?
董其武点头:司令,属下也在想这个问题。他们不声不响就搞出这么多装备,要么是有极其强大的后台,要么……
要么他们自己就有这个能力,傅作义接过话头,不管是哪种,都说明跟着他们,有前途。
司令的意思是……
现在还不是时候,傅作义摆摆手,再等等,看看他们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再过几个月,他们真的把全军都换成新装备……他意味深长地看着董其武,那咱们就得认真考虑了。
董其武会意地点头:明白!那现在……
传令下去,傅作义沉吟道,各部继续严密观察,详细记录八路军的装备和战术。表面上执行重庆命令,不介入战事。但是……他压低声音,让前线指挥官灵活掌握,如果八路军有需要,暗中给予方便。记住,要做得不留痕迹。
董其武眼睛一亮。
傅作义走回窗前,望着北方。他心里在盘算:三个月四五倍,再过三个月可能就是十倍、二十倍。到那时候,这个选择题就不用做了——因为只有一个答案。
---
中条山,国军第一战区前线指挥部。
会议室内,气氛压抑而微妙。
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厚厚的情报。下面是各军军长,大家脸上都写满了震惊。
诸位都看过情报和战场观察报告了,卫立煌开口,声音平稳中透着凝重,说说你们的看法。
司令长官,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率先发言,太原决战时,八路军才一个师的新装备。这才三个月,就变成了四五个师!这个速度……简直……
简直不可思议,第十四军军长陈长捷接过话头,我算了一下,如果按这个速度,再过半年,八路军全军都会换装。到那时候,别说日本人,就是美军……他没有说下去。
会议室陷入沉默。大家心里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到那时候,国军在装备上将完全没有优势可言。
第五军军长曾万钟冷笑一声,所以重庆的命令是对的。让他们跟日本人拼去,最好打烂那些坦克大炮。重装备打起来消耗大,我就不信他们能一直补充下去!等他们弹尽粮绝,咱们再出手,既收复了失地,又削弱了他们的实力,一举两得!
曾军长,唐淮源皱眉道,你这话……未免太……
太什么?曾万钟反问,太实在?唐军长,你不会真以为八路军是为了抗日吧?他们是想趁机坐大!你没看出来吗?三个月四五倍的扩张,这是要干什么?明摆着是要夺权!
够了!卫立煌沉声喝止,都少说两句。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重庆的命令很明确,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这个命令……他顿了顿,我们要执行。
可是司令长官……唐淮源欲言又止。
听我说完,卫立煌抬手制止,眼神复杂,命令是要执行的,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各部指挥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该观察的观察,该记录的记录。至于其他的……他意味深长地停顿,看情况办。
唐淮源和陈长捷对视一眼,都读懂了卫立煌的潜台词。
曾万钟却脸色一沉:司令长官,您这是……
就这么定了,卫立煌摆摆手,散会!
会议结束后,唐淮源、陈长捷等人聚在一起,低声商议。
唐军长,陈长捷压低声音,你怎么看?八路军这个发展速度……
唐淮源沉吟片刻:说实话,我有些动摇了。三个月四五倍,这背后得有多强的实力?跟着重庆,我们什么也得不到。但八路军……你看他们现在的装备,再看他们的发展速度……
我明白你的意思,陈长捷点头,早晚得做选择。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咱们再观察观察。如果半年后,他们真的全军换装……
两人相视一眼,心照不宣。
另一边,曾万钟回到自己的指挥部,立即给重庆发密电:报告委座,中条山前线部分将领思想动摇,疑似有异心。建议加强监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