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睦镇的积雪渐渐融化,灵江的水流变得充沛起来,新居民区的土坯房在春日的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地里的冬小麦也抽出了新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随着灵睦镇规模的扩大,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后山的平地几乎都已开垦完毕,而新来的灾民中,不少人擅长种地,却因为没有更多平坦土地,只能闲置劳动力。
这天清晨,陆承宇和陈老三一起在后山巡查,看着眼前大片坡度较陡的山坡,心里满是感慨:“这些山坡要是能种上庄稼,不仅能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还能让灾民们发挥特长,可惜坡度太陡,水土流失严重,根本没法种。”
陈老三也皱着眉,蹲在山坡上,用手拨弄着土壤:“是啊,这些山坡的土壤很肥沃,就是坡度太陡,一到下雨天,土壤就会被雨水冲走,种子种下去也长不好,还容易引发滑坡。”
两人正说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山坡下走来——正是之前因蝗灾来的灾民老秦。老秦以前在老家就是种地的好手,尤其擅长在山地种植,来到灵睦镇后,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地,一直跟着陈老三学习平地种植。“陆当家,陈大哥,你们也在看这些山坡啊?”老秦笑着走上前,“我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些山坡要是能改成梯田,肯定能种庄稼!”
“梯田?”陆承宇和陈老三对视一眼,眼里满是疑惑。
老秦点点头,兴奋地说:“是啊!我老家那边都是山地,没有平坦的土地,祖辈们就发明了梯田,在山坡上开垦出一层层的平台,用石头垒起田埂,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种植庄稼。要是咱们把这些山坡改成梯田,就能种上水稻、玉米,甚至蔬菜,比种在平地上还耐旱呢!”
陆承宇眼前一亮:“真的能行?你会建梯田吗?”
老秦笑着说:“会!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过建梯田,虽然咱们这里的山坡和老家的不一样,但原理是相通的。只要咱们先规划好坡度,用石头垒起田埂,再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肯定能建成梯田!”
陈老三也激动地说:“要是真能建成梯田,咱们灵睦镇的土地问题就解决了!而且梯田还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山坡的生态,真是一举两得!”
陆承宇赶紧说:“好!那咱们就试试建梯田!老秦,你负责规划和技术指导;陈老三,你负责组织灾民和村民,准备材料;我这就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具体的实施方案!”
当天下午,陆承宇就召集核心成员和各村村长,还有擅长种地的灾民,在集市的大暖棚里开会。老秦把梯田的原理和建造方法详细地告诉了大家,还在地上画出了梯田的示意图:“咱们先选择坡度在二十到三十度之间的山坡,这样的坡度最适合建梯田;然后根据坡度的大小,规划出每层梯田的宽度,一般在两米到三米之间;再用石头垒起田埂,田埂要高出地面半米,防止水土流失;最后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就能种庄稼了。”
暖棚里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李二狗兴奋地说:“梯田?这法子好!咱们灵睦镇有的是石头和劳动力,只要能建成梯田,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土地不足了!”
周先生也笑着说:“梯田不仅能解决土地问题,还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灵江的水源,真是个好办法!而且建梯田需要大量劳动力,正好能让擅长种地的灾民们发挥特长,一举多得!”
可也有村长提出了顾虑:“建梯田需要大量的石头和人力,咱们现在正是春耕的关键时候,要是把精力都放在建梯田上,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而且建梯田的技术咱们不熟悉,万一建不好,浪费了人力物力怎么办?”
老秦赶紧说:“村长放心!建梯田可以分阶段进行,先选择一小块坡度较缓的山坡试点,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不会影响春耕;而且我会亲自指导大家,确保每一步都不出错。另外,建梯田的石头可以从山坡下的河道里捡,不用特意去开采,节省人力物力。”
大家觉得老秦说得有道理,纷纷点头。陆承宇赶紧安排:“那咱们就先成立梯田建设队,由老秦担任技术指导,陈老三负责组织人力,李二狗负责运输石头和工具,林晚秋负责给建设队准备食物和水,周先生负责建设队的医疗保障。咱们先在靠近新居民区的山坡上试点,建成一小块梯田,看看效果。”
梯田建设队很快就成立了。第二天一早,老秦就带着陈老三、李二狗和几十名擅长种地的灾民,来到后山的山坡上。老秦拿着绳子和木桩,在山坡上测量、标记:“咱们先从这里开始,坡度大概二十五度,适合建第一层梯田,宽度就定在两米五,田埂的高度半米,用石头垒实……”
陈老三则带着灾民们,按照老秦的标记,开始清理山坡上的杂草和碎石:“大家小心点,把杂草和碎石清理干净,石头别扔,留着垒田埂用!”
李二狗则带着另一队人,推着独轮车,从山坡下的河道里搬运石头:“大家加把劲!这些石头可是建梯田的关键,一定要选结实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