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睦镇的重建与发展步入了新阶段。经过去年山洪的考验,村民们愈发意识到房屋坚固的重要性——之前的土坯房虽保暖,却经不起洪水浸泡和雨水冲刷,不少在洪水中受损的房屋,修缮起来费时费力。陆承宇看着集市上仍在修补房屋的村民,心里有了新的想法:灵睦镇后山盛产青石,质地坚硬、防水耐用,若是用青石建造房屋,不仅能抵御洪水和风雨,还能使用更久,彻底解决房屋易损的问题。
他当即召集核心成员,在暖棚里商议建石屋的事。“咱们后山的青石储量丰富,而且石屋比土坯房更坚固、更耐用,就算再遇到洪水,也不用担心房屋倒塌。”陆承宇指着桌上的青石样本,语气坚定,“我想先建一座石屋作为试点,要是效果好,再在全镇推广,让大家都住上安全耐用的房子。”
老秦接过青石样本,用手敲了敲,听着清脆的声响,点头道:“青石确实是好材料,防水性强,还能抵御潮气。不过建石屋需要专业的石匠手艺,咱们镇上没人会这门技术,而且采石、运输、砌墙都需要大量人力,得好好规划才行。”
陈老三也皱着眉说:“建石屋的成本比土坯房高,需要水泥、石灰和木材做辅料,咱们得先估算成本,看看能不能承担。而且现在正是春耕时节,要是抽调太多人力去建石屋,可能会影响庄稼种植。”
周先生则笑着说:“我倒觉得可以试试。之前帮清溪村修引水渠时,认识了一位老石匠,他老家是石匠世家,擅长建石屋,要是能请他来指导,建石屋的技术问题就能解决。至于人力,可以分批次抽调,春耕忙完一批,再抽调一批,不耽误农时。”
林晚秋也补充道:“成本方面,咱们可以发动村民自己采石、运输,减少人工费用;水泥和石灰咱们自己能烧制,木材可以用后山的杂木,这样能节省不少成本。而且石屋建成后,不用频繁修缮,长远来看更划算。”
大家的顾虑被一一打消,建石屋的计划很快敲定。陆承宇让周先生立刻去清溪村邀请老石匠;老秦负责勘察后山的采石场,规划采石路线;陈老三负责烧制水泥和石灰,准备建屋的辅料;李二狗负责组织村民,分成采石队、运输队和施工队,各司其职;林晚秋则负责安排老石匠的食宿,同时准备建屋所需的工具和食材。
几天后,周先生带着一位头发花白、背着工具箱的老人回到灵睦镇,他就是老石匠张师傅。张师傅一到灵睦镇,就跟着老秦去后山勘察采石场,又在集市旁选了一块平坦的空地作为石屋的建造地点。“这里地势高,远离灵江,就算涨水也淹不到,而且靠近集市,生活方便,适合建第一座石屋。”张师傅用脚跺了跺地面,又查看了土壤情况,满意地点点头。
建石屋的工程正式动工那天,灵睦镇的村民们都来围观。张师傅先在空地上用石灰画出石屋的地基范围,又教村民们如何挖掘地基:“地基要挖一米深,底部用碎石和水泥夯实,这样石屋才能稳固,不会下沉。”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采石队的村民们拿着铁锹、锄头,跟着他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挖掘地基。
采石队的工作最为辛苦。李二狗带着二十多个青壮年村民,每天天不亮就往后山的采石场出发。他们用大锤和钢钎在青石上凿出裂缝,再用撬棍将青石撬下来,然后用锤子将青石敲打成大小均匀的石块。青石坚硬,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小坑,村民们的手被震得发麻,虎口开裂,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为了能住上结实的石屋,这点苦不算啥!”李二狗一边擦汗,一边挥舞着大锤,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青石上,瞬间蒸发。
运输队则用独轮车将采好的石块从后山运到建造地点。山路崎岖,独轮车装满石块后重达几百斤,村民们推着车,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有的村民肩膀被车把磨破,就垫上厚厚的布条;有的村民脚下打滑,就用绳子把车轮绑在腿上,确保石块不会掉落。林晚秋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每天都会带着妇人们,在运输路线的中途搭建茶水棚,熬制热粥和姜汤,给他们补充体力。“大家慢点走,注意安全,别着急!”林晚秋把热粥递到村民手里,眼里满是心疼。
施工队的村民则在张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砌墙的手艺。张师傅先教他们如何调配水泥和石灰,如何让砂浆的黏稠度适中;再教他们如何摆放石块,如何让每一块石块都贴合紧密,不留缝隙。“砌墙的时候,石块要错缝摆放,就像咱们盖房子用的砖一样,这样墙体才稳固,不会开裂。”张师傅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地教村民们砌墙,他粗糙的手握着村民的手,耐心地调整石块的位置。
周先生也没闲着,他每天都会去施工现场查看,给受伤的村民处理伤口。有个村民在采石时不小心被石块砸到了脚,周先生赶紧给他敷上消肿止痛的草药,用木板固定好,叮嘱他好好休息:“建石屋虽然重要,但身体是本钱,养好伤才能继续干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