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军五万围剿部队在山林中屡屡受挫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遍联盟各城镇。但陆承宇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喘息。萧雄麾下仍有四十五万大军,一旦他放弃围剿、全力进军,灵睦镇的防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林晚秋的沙盘推演早已指明,单纯依靠游击骚扰无法彻底击退敌军,必须打造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才能在敌军主力攻城时守住根基。
“陆盟主,萧雄绝不会甘心在山林中消耗兵力。”林晚秋站在沙盘前,指着灵睦镇北侧的平原地带,“这里是镇北军主力进攻的必经之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我们必须在这里构建防御工事,迟滞敌军进攻,为游击小队回援争取时间。”
陆承宇点头认同:“林大夫说得对。游击战术是‘扰’,坚固防线是‘守’,一扰一守,才能相辅相成。我们要在灵睦镇北侧挖深沟、筑壁垒,打造一道让镇北军望而生畏的防线。”
“挖深沟?筑壁垒?”赵伯言皱了皱眉,“这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我们现在能动用的青壮,大多是游击队员和守城士兵,哪里有足够的人手?”
“人手不是问题。”陆承宇沉声道,“灵睦镇、清溪镇、五个村落的百姓,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只要我们号召,必然会有大量百姓主动参与。老人、妇女可以负责运送土石、烧水做饭,青壮则负责挖掘和筑垒,日夜赶工,务必在镇北军主力抵达前完成防线构建。”
孙烈也补充道:“我红石镇有三千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和木匠,让他们负责壁垒的设计和建造,能大大加快进度。而且,我们可以利用从镇北军那里缴获的武器和物资,加固壁垒,提升防御能力。”
当下,联盟发出号召,号召各城镇、村落的百姓参与防御工事建设。消息一出,响应者云集。灵睦镇的百姓们还记得上次保卫战的惨烈,清溪镇和五个村落的百姓也亲身经历了镇北军的威胁,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带着锄头、铁锹、扁担,自发地赶往灵睦镇北侧的平原。
短短一天时间,集结的百姓就超过了三万人。陆承宇将他们分成若干小队,明确分工:青壮男子组成挖掘队,负责开挖深沟;石匠和木匠组成建造队,负责筑造壁垒;妇女和老人组成后勤队,负责运送土石、饮用水和食物;联盟军士兵则负责巡逻警戒,防止镇北军的小股部队突袭。
开工当天,平原上尘土飞扬,人声鼎沸。挖掘队的青壮们赤着膀子,挥舞着锄头和铁锹,奋力开挖。深沟的规划宽度三丈、深度两丈,沿着灵睦镇北侧的平原,绵延五里,将整个北侧防线都护在其后。刚开始,大家还按部就班地挖掘,但想到镇北军即将到来的威胁,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汗水浸透了衣衫,手上磨起了血泡,却没有人叫苦叫累。
“再加把劲!挖得越深,镇北军的冲车就越难过来!”一名经历过上次保卫战的老兵大声喊道,手中的铁锹挥舞得更快了。
“为了家人!为了家园!不能让镇北军踏进来!”百姓们互相鼓劲,挖掘的节奏越来越快。深沟里的泥土被一筐筐运上来,堆在沟的内侧,为后续筑垒打下基础。
林晚秋带着医疗队穿梭在工地之间,为受伤的百姓处理伤口,用灵泉水为他们擦拭疲劳的身体。灵泉水的神奇功效让不少磨破手掌、扭伤腰肢的百姓快速恢复,重新投入到建设中。“大家注意安全,不要蛮干。累了就歇口气,喝口水,我们有的是时间,一定能在敌军到来前完成工事。”林晚秋的声音温柔却坚定,给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狗剩也跟着王小二的工匠队忙碌着。王小二根据林晚秋的建议,设计的壁垒并非简单的土墙,而是采用“土石混合”结构。先在深沟内侧筑起一道五尺高的土墙,然后用石块加固墙面,再在土墙顶部铺设木板,搭建起可供士兵驻守的哨位和射箭孔。同时,在壁垒后方,每隔五十步设置一个了望塔,以便及时观察敌军动向。
“狗剩,把这些铁钉钉在木板上,固定好!”王小二扔给狗剩一把铁钉,指着身前的木板说道。这些木板都是从镇北军遗弃的营寨和缴获的物资中收集来的,虽然有些破损,但经过修补,仍能使用。
狗剩用力点头,拿起铁锤,一下一下地将铁钉砸进木板。他的肩膀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但他咬牙坚持着。看到身边的百姓们都在为守护家园拼命,他也不想落后。“王师傅,我们的壁垒能挡住镇北军的冲车吗?”狗剩一边砸钉子,一边问道。
“肯定能!”王小二拍了拍胸脯,“这壁垒有五尺高,外面还有两丈深的沟,冲车根本靠近不了城墙。而且,我们在壁垒上预留了天雷的投放口,等镇北军靠近,我们就往下扔天雷,保管让他们有来无回!”
孙烈则带着红石镇的石匠们,在深沟的底部和沟壁上铺设石块,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沟壁坍塌。同时,他们还在深沟中设置了许多尖锐的木桩,这些木桩都经过灵泉水泡过,坚硬无比,一旦镇北军士兵掉进沟里,必然会被木桩刺穿,难以攀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