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津楼前,随着三声悠长的钟鸣,高俅起身致简短的开幕辞后,这场备受瞩目的蹴鞠大赛正式拉开帷幕。赛事采用单场淘汰制,抽签决定对手,胜者晋级,直至决出最终魁首。
“文魁社”首战的对手,是一支名为“凌云社”的队伍,由几位御史台和国子监的年轻官员组成,以配合默契、脚法细腻着称,在文人圈中颇有名气。相比之下,“文魁社”这个由没落将门、文官子弟、纨绔公子和崇文院小官拼凑起来的队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赛前几乎无人看好。
鞠场中央,裁判由高府一位资深蹴鞠教头担任,他将皮质鞠球高高抛起。
比赛开始!
北宋蹴鞠规则与现代足球颇有不同,更侧重于技巧、配合与精准度。
主要玩法是两队隔着中间悬挂的“风流眼”,也就是球门高约三丈,直径约一尺的彩绘圆孔,来进行对抗,可用除手外的头、肩、背、胸、膝、脚等部位触球,使球穿过风流眼得分。球不落地,连续传递,展现技巧,称为“白打”,瞅准时机,将球精准踢过或顶过风流眼,称为“挟”或“打”。
整个过程极具观赏性。
现代足球是广阔的长方形场地,两端设有巨大的球门,通常为 7.32米 x 2.44米,以将球射入对方球门为核心目标,强调纵向推进、空间利用和绝对得分。
北宋蹴鞠还是高俅赛制是场地相对方正,核心设施是悬挂于场地中央、高达三丈约9米、直径仅一尺约30厘米的“风流眼”。目标是将球精准地穿过这个高空小孔。这决定了其技术取向更偏向精准度、技巧性、控制力而非纯粹的力量和速度,更像是一种“精准打击”与“技巧炫示”的结合。
现代足球讲求攻防转换迅速,对抗激烈,允许合理的身体冲撞,比赛节奏快,强调无球跑动和整体阵型移动。
北宋蹴鞠则是球通常不落地或尽量减少落地,通过头、肩、膝、脚等部位连续颠球、传递“白打”,寻找机会完成“一击致命”“挟”或“打”。对抗更侧重于对球路的预判、卡位和技巧性拦截,直接的身体冲撞相对较少,节奏更具韵律感,但关键时刻的爆发同样重要。
现代足球位置分工明确有后卫、中场、前锋,战术体系复杂,如4-4-2, 4-3-3等,强调阵型保持和角色职责。
北宋蹴鞠,虽有大致的前后场之分,但位置流动性更强。更注重小范围内的传跑配合、默契度以及个人在高压下的控球技巧。一个好的球队,需要有人能稳定控球“柱”,有人能穿插跑动“网”,有人能致命一击“尖”。
凌云社果然名不虚传,开场便利用娴熟的脚下技术和流畅的短传配合,牢牢控制住了球权。鞠球在他们脚下、膝间、肩头轻盈跳动,如同黏在身上一般,引得看台上阵阵喝彩。他们并不急于进攻,而是通过耐心的传递,寻找“文魁社”防线的漏洞。
曹晟勇武,但防守动作略显大开大合,被对方灵巧的假动作晃过几次,韩嘉彦技术尚可,但身体对抗稍弱,李邦贵倒是花活不少,盘带过人颇显华丽,但过于粘球,且防守意识薄弱。
“文魁社”的防线在凌云社行云流水般的传递下,显得有些狼狈,左支右绌,风流眼数次告急!
看台上响起一些轻微的嗤笑声和议论声,显然对“文魁社”的表现不以为然。
李邦贵脸上有些挂不住,开始更加急躁地个人突破,反而屡屡丢球。曹晟气得哇哇大叫,韩嘉彦也是眉头紧锁。
就在这被动之际,一直游弋在后方、看似不起眼的荣安,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起来。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盲目追球,而是迅速后撤几步,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般开始运转!
5D立体构图,动态建模分析启动!
她的目光扫过全场,瞬间捕捉到所有关键信息。
敌方球员位置。凌云社五名队员呈扇形分布,控球核心在左路,两名队员在右路牵制,一名在中路策应,一人拖后。
己方球员状态。曹晟被引到右边,韩嘉彦在中路被盯防,李邦贵在左路试图抢断但失位,自己处于后方空档。
球路预判。
对方控球核心下一个最可能的传球路线是斜传中路策应队员,然后由策应队员直接“打”向风流眼!
对方阵型因压上而略显松散,左路与中路结合部存在一个短暂的空当!
这一切分析在电光石火间完成!
“曹兄!右前封堵传中路线!韩兄!贴住中路那人!李兄!回撤补曹兄位!”
荣安用压低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声音,快速发出指令!
她的声音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魔力,曹晟和韩嘉彦几乎是下意识地执行了她的指令。
曹晟猛地向右前方跨出一步,封死了对方核心球员想传中的角度,韩嘉彦则死死缠住了中路策应的对手。
而就在此时,对方核心球员见传中路线被堵,果然如荣安所料,将球横向拨给了中路策应队员,那队员刚接球,就被韩嘉彦干扰,无法舒服起脚,只能仓促将球回做给拖后保护的队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