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安的观察分析继续。
其余四名镇岳社队员。
一名是左后卫,种家旁系,他身材高大,对抗能力强,下盘稳固,但转身速度偏慢,脚下技术相对粗糙。习惯性依赖身体卡位。
一名右后卫,西北将门,动作迅猛,上抢果断,体力充沛,但防守位置感稍差,容易失位。与种渊的协防默契度不如左侧。
一名中场,也是种家旁系,跑动积极,覆盖范围大,是连接防守与反击的重要枢纽。传球以安全球为主,缺乏创造性。
一名前锋,西北将门,冲击力强,射门欲望强烈,是反击中的终结点。但停球技术一般,需要队友喂到舒服的位置。
“镇岳社”当前阵型是明显的5-0防守反击阵型,甚至可以说是5-0-0的铁桶阵。全员退守半场,两条防线之间的距离保持得极好,压缩了“文魁社”的传切空间。
他们的防守策略是区域联防结合对重点人也就是持球者的瞬时压迫。利用身体优势进行合理冲撞,破坏进攻节奏。种渊位于防线最后方,查漏补缺,并指挥协防。
他们在断球后,绝不拖沓,第一时间寻找种渊。
由种渊通过精准的长传或快速的地面直塞,找到前场埋伏的前锋队员,或是利用中场队员的前插。
“文魁社”的应对则是曹晟试图利用身体强突,但陷入对方多人包夹,效果不佳。韩嘉彦试图通过调度拉扯防线,但对方阵型保持极好,空当极小。李邦贵的花哨技巧在对方简洁高效的防守面前,显得华而不实,多次被断球。
荣安静静地分析着一切,还包括了实时比赛数据流监控。
从控球率上分析,文魁社大概在 65% ,镇岳社 35%。
有效进攻,进入对方禁区次数,文魁社 3次 ,镇岳社 1次反击。
射门,威胁风流眼次数,文魁社 1次偏出,镇岳社 0次。
关键传球,文魁社 5次 ,镇岳社 2次均来自种渊。
犯规,文魁社 2次,是因为曹晟对抗动作过大, 镇岳社 1次是战术犯规。
除此之外,还要分析非技术因素
例如现场观众情绪。初期热烈,随着“文魁社”久攻不下,开始出现焦躁情绪,并对“镇岳社”的铁桶阵发出嘘声。种家子弟区域则始终沉默,目光紧紧跟随场上局势。
而看台上,蔡京面带微笑,与身旁的童贯低声交谈,似乎对“文魁社”的围攻之势颇为满意。雍王赵似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高俅则微微蹙眉,似乎对“文魁社”得势不得分的局面有些不满。
所有的信息,如同浩瀚的数据洪流,涌入荣安的大脑,被她高效地处理、分析、整合、推演。
她的瞳孔深处,仿佛有无数微小的光点在闪烁,构建着赛场的全息模型,模拟着各种可能的战术变化和应对方案。
她看到曹晟又一次强行突破被两人合力断球,看到韩嘉彦无奈地将球回传,看到李邦贵在逼抢下仓促出球失误……她也看到种渊在一次成功的防守后,微微喘息,用袖口拭去额角并不明显的汗迹,但那指挥的手势依旧稳定,眼神依旧冰冷锐利。
第一局上半旋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文魁社”空有控球优势,却始终无法敲开“镇岳社”的铜墙铁壁。反而是在一次反击中,种渊一脚跨越半场的长传,精准地找到了前场的前锋队员,险些形成单刀,幸亏曹晟拼命回追干扰,才化解了险情。
0:0。
上半旋结束的钟声敲响。
曹晟、韩嘉彦、李邦贵三人气喘吁吁地走下场地,脸上写满了挫败感和疲惫。
“安兄,他们的防守太难突破了!”
曹晟灌了一口水,郁闷地说道。
“种渊的调度太老辣,我们所有的进攻路线似乎都在他预料之中。”
韩嘉彦擦着汗,眉头紧锁。
李邦贵更是直接瘫坐在凳子上,连连摆手:“不行了,太累了,他们那身体对抗,跟打仗似的…”
荣安没有说话,她走上前,目光平静地扫过三人,脑海中刚刚完成的超量计算得出了初步结论。
她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冷静。
“曹兄,你的冲击力无需置疑,但下次尝试不要直冲中路,多利用边路起速,他们那个右后卫位置感不好,是你的突破口。”
“韩兄,传球节奏可以再快一点,不要给他们站稳防线的时间。另外,多尝试将球分到李兄脚下,吸引对方那个左后卫出来,他转身慢,身后有空当。”
“李兄……”
荣安看向李邦贵:“收起那些花哨动作,接下来,我需要你的‘一脚出球’,越快越好,就打右后卫队员的身后,或者直接找前插的曹兄。”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对面正在听种渊低声布置的“镇岳社”队员,最后聚焦在种渊那看似虚弱,实则如同磐石般稳定的身影上。
“至于他们的核心……”
荣安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下半旋,我来亲自会会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