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主力虽将晋城团团围困,却并未急于发动强攻,而是采取了更为精妙的策略:分兵出击,扫荡外围。
一支支精干的小部队如同锐利的尖刀,迅速扑向晋城周边的各个县城与要隘。
他们的目标清晰而高效:彻底清剿盘踞在各地的晋绥军残余势力,瓦解为虎作伥的地主武装,拔除阎锡山在晋南乡村的根基。
大批的地主富商、贪官污吏被抄家、被公开审批,这个过程中自然积累了大量的浮财,其中许多粮食物资被他们分发给了平民百姓。
缴获的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用来充实军队,然而宝贵的金银财货却已经被提前预定给了先锋军。
这是为了获得工业援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周辰可不是慈善家,少量的工业机器可以当做谈判条件直接送。
但你想获得额外的工业援助,那就得用真金白银来换。
而在红军的高层眼里,与直接购买国外的整机设备相比,这笔交易显然极具性价比。
先锋军并非只是提供了机器设备,还提供了包括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技术教学和生产管理的一条龙服务,最终确保红军能够独立掌握这些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线。
这种系统性保姆式的工业转移,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那些设备本身。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法从其他渠道获得这些先进的机器设备。
理论上,他们可以寻求“苏联老大哥”的军工援助。但现实是骨感的:苏联自身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对先进机器设备的需求如饥似渴。
其有限的、最尖端的产能首先满足的是自身庞大的建设计划,能分润给“小老弟”的份额本就稀少,且往往并非最前沿的设备。
更关键的是人才瓶颈——这一时期苏联工程师数量存在巨大缺口,其平均技术水平相较于更发达的工业国也尚有差距。
苏联连满足本国需求都捉襟见肘,派遣高水平工程师长期支援红军,几乎是天方夜谭。
而红军对于那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机器,说实在的,真不怎么看得上。
他们在晋南的胜利,不仅带来了地盘,也缴获了阎锡山遗留的部分机器设备和一些本土技术人才。
西方列强那样的大工厂、机械化生产才是他们追赶的目标。
反正和先锋军的谈判还在进行中,可得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的打一下阎老西的秋风,给自己攒一笔储备资金。
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旦那些造枪造炮的先进机器轰鸣着运转起来,后续维持其高效生产所需的庞大资金流和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才将是更为艰巨的挑战。
这个时候,红军在晋南攻城略地,周辰在争取民心,在太原的阎锡山可就坐立难安了。
他感觉自己对山西的掌控正在逐渐失去,各地的武装和官员对于他支援太原的命令,阳奉阴违,部队调动、粮草运输,慢如蜗牛。
绥远的傅作义更是直接不听调令了,让他调一个旅回来支援,回觉得毫无诚意,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更让他难受的是,这两方势力都在有意无意的封锁太原的物资进出通道,红军这么做自然理所当然。
先锋军作为客军,这么做,那就基本上是撕破脸皮了,人家就是奔着整个山西来的。
阎锡山甚至怀疑,自己的晋绥军已经被周辰渗透成筛子了。都说常凯申的银弹攻势犀利,可是在广东事变之中,不一样输给了周辰吗?
论财大气粗,他老汉可比不过周辰!
但这一点,委实是阎锡山想多了,周辰既然看不上晋绥军,当然不会花钱去收买他们。
周辰直接收服了山西的既得利益阶层,他不仅重金收买了整个山西的煤老板,更将触角伸向了大部分工厂主。
别忘了,先锋军本身既是山西煤炭的最大采购商,又是这些矿主的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
上下游同时被扼住咽喉,煤老板们想继续赚钱?只能乖乖跟着周司令的指挥棒转。
对于工厂主,周辰的“收买”则更加直白高效:一张诱人的“五年计划”大饼,以山东的工业建设计划为蓝本,承诺将山西工业产值提升十倍!
此刻选择投靠的,不仅能获得先锋银行的巨额资金注入,更能享受后续的先进设备与技术支持,简直就是送上门的泼天富贵。
关键在于,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强势介入市场,倾斜资源时,那些拿不到扶持的企业,结局可想而知。
巨大的恐慌与诱惑下,大批资本家争先恐后,揣着厚礼涌入阳泉求见周司令,生怕慢人一步,被对手抢占了先机。
至于阎长官?在众人心中早已是昨日黄花。大家私下都打定了主意:今后尽量绕着他走,少与他来往,免得……让周司令误会!
周辰深谙“拉一批,打一批”的治理之道,而被打的矛头,精准地指向了那些盘剥百姓、放贷吸血的地主豪商。
此时的山西,或者说晋商群体,其资本实力放眼全国都堪称雄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