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省长翁扣抛出的关于“如何保障改革资金来源、确保找到可靠投资者”的问题,如同一声惊雷,在常委会会议室炸响。
这确实是国企改革中最核心、也最难解的症结之一,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深水区,谁敢轻易打包票?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一种压抑的沉默。省委书记丁正业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缓缓从每一位常委脸上扫过。
他内心是倾向于支持这份改革方案的,这不仅符合中央精神,也是东平经济突围的关键一着。
但他不能独断专行,他需要有人,尤其是支持改革的同志,能站出来,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回应,打破眼前的僵局。
他的目光在郑家权和林微微身上多停留了一瞬,带着鼓励,也带着期待。
郑家权心里同样焦急,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组织起最有力的语言来回应翁扣这个极其现实且尖锐的问题。
他清楚,空谈方向和决心在此刻是苍白的,必须拿出具体的、可行的思路。
但涉及如此庞大的资金和市场行为,任何绝对的保证都显得轻率。
坐在对面的副书记丘志展,将丁正业的沉默和郑家权的凝重尽收眼底,脸上那若有若无的笑意渐渐明显起来。
他趁势开口,语气带着一种“顾全大局”的腔调:
【“丁书记,翁省长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也确实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关键。
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论证。
您看,是不是可以先把这个议题放一放,暂时搁置,我们先讨论下一个议题?毕竟,常委会的议程也很紧张。”
】这番话看似稳妥,实则意图将改革方案无限期拖延,直至夭折。
“咳。” 就在丁正业权衡、郑家权焦灼、丘志展以为得计之时,一个略显清冷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直安静喝茶、仿佛置身事外的组织部长易秋萍,轻轻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第一次拿起了她面前那份始终未曾翻开的《实施方案》。
易秋萍扶了扶眼镜,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语气平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我说几句吧。”
她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这位掌管“官帽子”的组织部长,平时在经济议题上发言谨慎,今天却主动发声,本身就极不寻常。
【“据我们组织部了解干部培训和外地考察反馈的信息来看,”
易秋萍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入耳,“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几个发达省份和城市,类似的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其实已经悄然铺开,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他们所采用的改革路径、具体措施,与我们手上这份方案,可以说有八九成的相似度。”】
她话锋陡然一转,语气中带上了几分锐利:
【“那么请问,人家的主要领导,怎么就不怕这个风险、那个困难?
怎么就有魄力去推动、去尝试?难道他们面临的职工安置压力、资金筹措难题就比我们小吗?”】
她微微提高了声调,目光扫过丘志展和翁扣:
“反观我们自己,事情还没开始做,方案还在讨论阶段,就前怕狼后怕虎,自己先把自己给吓住了,这也不敢动,那也不敢碰。这到底是什么心态?”
易秋萍没有给其他人插话的机会,继续推进,语气愈发直接:
【“我易秋萍不是负责经济工作的,和在座的大多数同志一样,对具体的经济运行、资本运作并不算顶尖的擅长。
这很正常,术业有专攻嘛。但是!”
她重重地强调了这两个字,“正因为我们不擅长,或者说不完全擅长,难道就应该因此停滞不前吗?
我们就更应该让那些擅长的人、有思路的人来担当重任!
如果总是因为不懂、因为怕,就一味地拖,那要拖到什么时候?
拖到我们都退休?
拖到全国其他省份都把改革红利吃干抹净,只剩下我们东平省在原地踏步、望洋兴叹吗?!”】
这一番话,如同连珠炮,又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与会常委的心上。
尤其是最后那句“拖到我们都退休”,更是带着一种辛辣的讽刺和紧迫的危机感,让在座不少年纪偏大的常委脸色微变。
所有人都震惊了!印象中这位一直保持中立、言辞谨慎的组织部长,今天竟然如此旗帜鲜明、言辞犀利地表达了对改革方案的支持,甚至不惜直接批评“拖延”思想!这背后传递的信号,耐人寻味。
丁正业知道,自己必须表态了,而且必须抓住易秋萍创造出的这股势头。
他脸上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地开口:
【“嗯,易秋萍同志的话,虽然直接,但很有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志深思。
发展机遇,确实等不起,也拖不起。
我们不懂,或者不完全懂,没关系,关键是要有善于学习、敢于启用懂行的人的胸襟和魄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