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初年,江南吴地的苏州城郊,一间破败的茅屋在暮春的细雨中摇摇欲坠。屋内,十二岁的公孙氏正对着一面斑驳的铜镜,反复练习着父亲教给她的剑舞招式。她的父亲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舞师,擅长将剑术与舞蹈相结合,却因得罪了当地恶霸,被诬陷偷盗,打入大牢,不久后便含冤而死。母亲积郁成疾,也在半年前撒手人寰,只留下公孙氏和一把父亲生前最珍爱的青铜剑。
公孙氏原名并不叫 “大娘”,“大娘” 是后来人们对她的尊称。此时的她,瘦弱的身躯裹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裙,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那双眼睛却格外明亮,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父亲去世后,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只能靠给邻里缝补浆洗勉强糊口,可即便日子再艰难,她也从未放弃过父亲留下的剑舞技艺。
每天天不亮,公孙氏就会带着青铜剑来到村外的竹林里练习。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的衣裙,锋利的竹叶划破了她的手掌,可她全然不顾,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挥舞着长剑。剑舞不同于普通的舞蹈,它既需要舞蹈的柔美与韵律,又需要剑术的刚劲与力量,对舞者的身体素质和技艺水平要求极高。公孙氏的手臂常常练得酸痛难忍,连端碗吃饭都困难,可每当她想起父亲临终前嘱托她 “一定要将剑舞发扬光大” 的话语,便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次,苏州知府举办寿宴,邀请了当地的各路艺人表演助兴。公孙氏的邻居张婆婆见她剑舞跳得好,便劝她去试试,说不定能得到知府大人的赏识,改变命运。公孙氏有些犹豫,她知道自己出身卑微,而且一个女子当众舞剑,在当时并不被看好。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她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寿宴当天,公孙氏穿着一身自己缝制的浅粉色衣裙,手握青铜剑,怯生生地站在了舞台上。台下宾客们见是一个瘦弱的小姑娘,都露出了不屑的神情,甚至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这么小的丫头,也敢来献艺?”“怕是连剑都拿不稳吧!”
公孙氏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父亲教她剑舞的场景。随后,她睁开眼睛,伴随着乐师奏响的乐曲,开始舞动起来。起初,她的动作还有些拘谨,可随着音乐的推进,她渐渐进入了状态。长剑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时而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时而如柳絮纷飞,轻盈柔美。她的身体随着剑的舞动旋转、跳跃,裙摆飞扬,宛如一朵盛开的桃花。
台下的宾客们渐渐被她的表演吸引,议论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阵阵惊叹。苏州知府也看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当公孙氏的剑舞表演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知府大人当即下令,赏给公孙氏五十两银子,并邀请她留在府中,担任舞师,教授府中女眷剑舞。
公孙氏喜出望外,她终于凭借自己的技艺得到了认可。在知府府中,她有了稳定的生活,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钻研剑舞技艺。她不仅认真教授府中女眷剑舞,还不断创新,将江南的水乡风情融入到剑舞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苏州知府因官场斗争被贬,公孙氏失去了依靠,再次陷入了困境。她不愿再寄人篱下,便收拾好行囊,带着那把青铜剑,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她听说长安是大唐的都城,人才济济,或许在那里,她能真正实现父亲的遗愿,让剑舞传遍天下。
历经数月的风餐露宿,公孙氏终于抵达了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让她既兴奋又迷茫,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商铺鳞次栉比,宫殿楼阁宏伟壮观,可这一切都与她这个异乡女子格格不入。初到长安,她没有熟人,也没有门路,只能在街头卖艺为生。
每天,公孙氏都会在长安最热闹的西市街头找一个角落,摆上简单的行头,开始表演剑舞。她的剑舞技艺在江南时就已小有名气,如今经过不断打磨,更是精湛。每当她舞动长剑时,周围都会围满观众,大家纷纷为她喝彩,也会给她一些赏钱。可在长安这样的大都市,街头卖艺的艺人太多,公孙氏的日子依然过得十分艰难,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
但公孙氏并没有放弃,她相信只要自己的技艺足够出色,总有一天会被人发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表演被长安城里有名的乐师李龟年看到。李龟年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擅长作曲和演奏,对艺术有着极高的鉴赏力。他被公孙氏独特的剑舞风格所吸引,觉得这个女子是个难得的人才。
李龟年找到公孙氏,问她是否愿意加入宫廷乐舞机构 —— 教坊司。教坊司是唐朝专门管理宫廷音乐、舞蹈的机构,里面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艺人。公孙氏一听,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答应了李龟年。
进入教坊司后,公孙氏如鱼得水。这里有专业的乐师伴奏,有优秀的舞师交流,还有丰富的资源供她学习和创作。她更加刻苦地钻研剑舞技艺,不仅借鉴了其他舞种的优点,还将战场上的剑术招式融入到剑舞中,使她的剑舞更加刚柔并济,富有感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