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 年)的深秋,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木叶山脚下,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正朝着皇宫方向行进。鎏金的马鞍上,端坐着手持凤冠的少女,她身着绣着缠枝莲纹的契丹传统长袍,眉眼间既有草原女子的英气,又藏着汉家闺秀的温婉 —— 她便是时任北院枢密使萧孝惠的女儿,年仅十六岁的萧观音。
此时的辽朝,已历九帝,经萧太后(萧绰)与辽圣宗的励精图治,国力臻于鼎盛。契丹贵族与汉族文化深度交融,皇室选后虽仍遵循 “萧氏为后,耶律为妃” 的祖制,但对皇后的文化素养要求已远胜往昔。萧观音的出身,堪称辽朝贵族中的 “顶配”:祖父萧思温是辽太宗的驸马,曾辅佐辽景宗登基;父亲萧孝惠官至北院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母亲则是辽兴宗的姐姐秦国长公主。这样的家世,让她自小便接受了最顶尖的教育 —— 既能骑射打猎,又精通汉学典籍,尤其擅长诗词与音律。
入宫当日,辽道宗耶律洪基亲自在宫门迎接。这位刚登基的帝王,时年二十二岁,性格豪迈,却也偏爱文墨。当他看到萧观音行礼时,那垂眸间的温柔与起身时的从容,瞬间便动了心。更让他惊喜的是,几日后的宴席上,萧观音即兴作了一首《伏虎林应制》诗:“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诗中既展现了契丹族的勇武气魄,又暗合道宗一统天下的抱负,道宗当即拍案赞叹:“此等才情,不输男儿!”
清宁二年(1056 年),萧观音正式被册封为皇后。新婚之夜,红烛高燃,道宗握着她的手轻声说:“朕得你为后,如得良璧,往后宫中之事,朕皆信你。” 萧观音望着眼前的帝王,眼中满是憧憬 —— 她不仅要做一位贤淑的皇后,更要以自己的智慧,辅佐道宗开创盛世。
初掌后宫时,萧观音便展现出过人的治理能力。她一改此前后宫奢靡之风,规定嫔妃日常用度需节俭,不得铺张;又设立 “劝农司”,组织宫女学习纺织、耕种之术,将后宫闲置土地开垦为良田,所得粮食用于救济宫中贫困仆从。此外,她深知契丹族虽骁勇,但长期的游牧生活导致民生凋敝,于是多次向道宗进言,建议 “重农桑,轻赋税”,道宗大多采纳。那段时日,道宗对萧观音宠爱有加,时常与她一同在御花园吟诗作对,或是去草原打猎,宫中人称 “帝后情深,堪比汉文景”。
清宁三年(1057 年),萧观音诞下皇子耶律浚,道宗欣喜若狂,当即立耶律浚为皇太子。此时的萧观音,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地位稳固,家庭美满。可她未曾想到,命运的暗流,已在不远处悄然涌动。
随着耶律浚逐渐长大,萧观音对他的教育愈发上心。她特意请来汉族大儒为太子授课,教他研读《论语》《礼记》,同时也不放松契丹传统骑射训练,希望太子能成为 “文武双全,兼容汉契” 的合格储君。太子耶律浚也争气,十岁便能熟读《汉书》,十二岁便可一箭射中百步之外的靶心,朝野上下对这位太子赞誉有加。
然而,太子的优秀,却刺痛了一个人的心 —— 他便是时任北院枢密使的耶律乙辛。耶律乙辛出身贫寒,靠着溜须拍马和军功一步步爬上高位,道宗即位后,他因平定重元之乱有功,被封为魏王,权倾朝野。此人野心极大,一直觊觎着朝中最高权力,而太子耶律浚的存在,无疑是他夺权路上最大的障碍。
为了打压太子,耶律乙辛开始暗中结党营私,拉拢朝中不满萧观音的官员。当时,辽朝朝堂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萧观音、太子耶律浚为首的 “汉法派”,主张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发展农业,与宋朝和平相处;另一派是以耶律乙辛为首的 “守旧派”,主张维持契丹传统游牧制度,对宋朝采取强硬态度,同时反对太子过早参与朝政。两派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道宗晚年逐渐沉迷于打猎与酒色,对朝堂之事愈发懈怠,这便给了耶律乙辛可乘之机。
萧观音早已察觉到耶律乙辛的野心,多次在道宗面前提醒:“耶律乙辛权势过盛,党羽众多,若不加以制衡,恐生祸乱。” 可此时的道宗,对耶律乙辛极为信任,认为他是 “国之柱石”,反而觉得萧观音是 “妇人干政,多心多虑”。一次,道宗又要去秋山打猎,萧观音劝说道:“陛下春秋已高,不宜频繁出猎,且朝中之事繁杂,耶律乙辛一人独揽大权,恐有不妥。” 道宗却不耐烦地挥手:“朕自有分寸,后宫不得干预朝政!” 说完,便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萧观音望着道宗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忧虑。她知道,道宗的信任,是耶律乙辛最大的保护伞,而自己若再强行进言,只会让道宗对自己愈发反感。无奈之下,她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太子身上,叮嘱太子 “谨言慎行,远离耶律乙辛党羽”。可年轻气盛的耶律浚,却对耶律乙辛的阴谋不以为然,认为 “身正不怕影子斜”,依旧在朝堂上与耶律乙辛针锋相对,这更让耶律乙辛下定决心,要除掉太子母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