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疙瘩:李伟把醒好的面团放在石板上,用手搓成细条,再用刀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块(“没有菜刀就用薄石板当刀,慢慢切,大小均匀煮的时候受热一致”),然后用拇指把小块按成小疙瘩(“按的时候沾点水,避免粘手,疙瘩表面光滑,煮出来更 Q 弹”)。他笑着举起一个疙瘩:“大家看,这样的小疙瘩,孩子一口一个,不会噎着,还能锻炼咀嚼能力。”
煮羊肉汤:李伟把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倒少许食用油,油热后放入腌好的羊肉片翻炒,“炒到羊肉变色,析出油脂,加足量热水(“水要多放,汤多疙瘩少,孩子容易消化”),大火烧开,撇去表面的浮沫,“浮沫是羊肉的血水,撇掉汤更清亮,孩子喝着不腥”。
下疙瘩与榆钱:水烧开后,李伟用筷子把疙瘩一个个放进锅里(“别一起倒,避免粘在一起,放一个搅一下”),煮 3 分钟后加入榆钱,再煮 2 分钟,“疙瘩浮起来就熟了,榆钱煮 2 分钟刚好,太熟会烂成泥,影响口感”。他加半勺盐、少许胡椒粉调味:“盐要少放,孩子口味淡;胡椒粉能驱寒,还能掩盖榆钱的涩味,比放辣椒更适合孩子。”
出锅与装盘:
李伟用勺子舀起一勺汤,看疙瘩是否熟透(“用筷子夹起疙瘩,轻轻一捏能回弹就是熟了”),然后把汤盛进保温碗里,“每个碗里放 3-4 片羊肉、一把榆钱、半碗疙瘩,汤要没过疙瘩,保证每口都有汤,暖腹又润肠”。沈亦舟补充:“这碗汤每 100 克含膳食纤维 2.5 克、蛋白质 8 克,热量 120 千卡,既能解决孩子的便秘问题,又不会给肠胃增加负担,是春季调理肠胃的最佳选择。”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越来越热闹。ID “大棚配件商老宋” 刷了 15 个火箭:“李老师!我已经派技术员出发了!带着钢架和防风绳,今天就能到!再捐 500 米压膜卡,把棚膜压得死死的,别说十级风,就是十二级风也吹不破!” 他附上一张技术员装车的照片,“我技术员说,到了先帮你们焊钢架,再尝你做的疙瘩汤,要是不好吃,钢架就不给你们装了!”
ID “野菜收购商老杨” 连麦进来,举着一把新鲜榆钱:“小李你榆钱洗太狠了!洗两遍就行,洗多了营养都流失了!” 沈亦舟笑着回应:“老杨放心,我们用的是老秦捐的滤水器,既能洗干净又不会流失营养,你捐的榆钱煮在汤里,比银勺还鲜。”
ID “卖酒瓶的老王” 也来凑热闹:“老宋你别得意!我的酒瓶虽然不能焊钢架,但能装疙瘩汤啊!洗干净消过毒,孩子带着上学,中午喝还是热的!” 他捐了 500 个洗干净的酒瓶,“每个酒瓶都贴了‘小心烫’的标签,比沈大厨的银勺还贴心,孩子拿着安全”。
突然,镜头里传来蒙根的叫声:“方老师!我肚子不疼了!” 男孩从毡房里跑出来,脸上的冷汗没了,手里举着个空碗:“李老师做的汤太好喝了!我喝了两碗,肚子暖暖的,不胀了!” 阿古拉也跟着跑出来,手里拿着个碗:“我也喝了!以前蹲半天都拉不出来,现在舒服多了!” 孩子们围着锅,吵着还要再喝一碗,脸上的笑容像春天的太阳。
就在这时,老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李老师!老宋的技术员到了!还有老杨捐的榆钱,已经卸车了!” 对讲机里还传来技术员的声音:“李老师!我们先帮你们焊钢架,再尝你的疙瘩汤,要是不好吃,我们就把钢架拉回去!” 弹幕里瞬间刷满 “技术员调皮”“疙瘩汤管够”。
中午十二点,技术员开始焊钢架。火花在风沙里闪烁,老宋捐的镀锌钢架被一根根焊在大棚的地基上,防风绳拉得紧紧的,压膜卡把棚膜压得严严实实。孩子们围在旁边,阿古拉帮着递螺丝,蒙根帮着扶钢架,虽然小手冻得发红,却没人愿意离开。“这样的大棚,风再也吹不破了!” 阿古拉兴奋地说,眼睛里满是期待。
牧民们也赶过来帮忙,巴图扛着新的棚膜,走在最前面:“我们帮着铺棚膜,让新苗早点种进去,孩子们早点吃上新鲜蔬菜。” 他的妻子抱着刚煮好的奶茶,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碗:“喝碗奶茶暖暖身子,别冻着了。” 技术员喝着奶茶,笑着说:“这奶茶比我们在城里喝的好喝多了,等钢架焊好,一定尝尝李老师做的疙瘩汤。”
直播间的爱心捐赠还在升级。ID “灌溉设备商老吴” 捐了 100 米滴灌带和 5 个水泵:“滴灌带能精准浇水,不会淹到苗,水泵是太阳能的,不用电,适合草原用!” 他附上一张滴灌带的照片,“这滴灌带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精准,每棵苗都能喝到水,不会浪费”。
ID “有机肥料商老郑” 捐了 500 斤有机肥:“有机肥能改良土壤,让苜蓿苗长得更快,更有营养,孩子吃了更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