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霜还没褪尽,沈亦舟就蹲在了茶园最东头的茶苗旁。薄雪下露出半枚银质勋章,“国宴佳厨”的鎏金刻字沾着草屑,是他昨天特意埋的——离茶苗根须一寸远,既不影响生长,又能让爷爷的念想陪着嫩芽扎根。李伟拎着喷壶走来,壶沿结着细小的冰碴:“别蹲太久,冻土返潮,小心膝盖受冻。”他把喷壶递过去,“张技术员说今早温度回升到零度,雪化了正好浇生根水,按1:100的比例兑,我已经配好了。”
沈亦舟接过喷壶时,指尖触到冰凉的壶身,忽然想起爷爷的话:“做菜要懂火候,种东西也一样,急不得。”他小心拨开茶苗旁的雪,勋章上的红绳被雪水浸得发亮,这是奶奶当年为爷爷编的,说“系着念想,做菜更稳”。正要用喷壶浇水,远处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是乡邮政所的扎西平措,车后座绑着两个鼓囊囊的帆布包,车斗里堆着印着“爱心捐赠”的纸箱。
“沈老师!李老师!上海粉丝捐的东西到了!”扎西平措停下车,摘下结满白霜的头盔,“走了五天,转了两趟卡车、一趟拖拉机,怕冻坏,我特意用羊毛毡裹了三层。”周小雨举着手机追出来,直播镜头立刻对准纸箱上的物流单:“家人们看物流信息!上海‘暖芽团’粉丝捐的育苗保温棚、LED补光灯,还有二十套园艺工具,12号下单,17号才到,路上光防冻就用了半匹羊毛毡!”
拆箱时,沈亦舟的眼镜又滑到了鼻尖。育苗保温棚是可折叠的,钢管骨架裹着防霜帆布,说明书上标着“零下五度可维持棚内温度八度”;LED补光灯是太阳能款,粉丝特意备注“藏区光照足,不用接电”;最下面是个木质工具箱,每个工具柄上都刻着小小的格桑花,落款是“上海小学生爱心团”。“这是上次直播时,粉丝说咱们茶苗缺保温设备,自发组织捐的,”周小雨翻着手机记录,“一共筹了八千块,买完设备还剩两千,粉丝说捐给合作社当茶苗肥料钱。”
“太及时了!”赶来查看茶苗的张技术员抓起一把保温棚帆布,“昨天气象站说,后天可能有倒春寒,最低温度零下七度,这些茶苗刚发芽,一冻就完了。”她掏出土壤检测仪,屏幕显示“温度1.2℃,湿度65%”,“现在刚好把保温棚搭起来,白天晒太阳升温,晚上用补光灯补光,成活率能再提十个百分点。”王工也跟着凑过来,拿着卷尺量尺寸:“我顺便把保温棚的供电接好,太阳能板连到合作社的储能电池上,阴雨天也能用。”
李伟蹲在工具箱旁,拿起一把小锄头,木柄上的格桑花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真切。“这些孩子有心了,”他摩挲着锄头柄,“以前在城里饭店,用的都是几千块的专业厨具,现在觉得,这把刻花的小锄头,比啥都金贵。”沈亦舟刚好把勋章从雪地里取出来,用衣角擦着上面的雪水:“我爷爷当年做国宴,用的锅铲也是普通铁打的,他说‘工具好不好,看用不用心’。”两人对视一笑,都想起了暖厨里那些裂了纹的瓷碗、缠了胶带的电饭煲——好工具从不是贵的,是贴人心的。
上午十点,暖厨的“邪修厨艺课”准时开讲。周小雨把手机架在灶台旁,镜头里摆着新到的食材:一碗刚挖的虫草(牧民采来捐给合作社的),半盆青稞面,几个土鸡蛋,还有一小罐酥油。“今天教大家做‘青稞虫草蒸蛋’,”李伟系上围裙,手里拿着个粗瓷碗,“不用蒸锅,就用牧民的铝锅,烧羊粪火就行,简单又营养,老人小孩都能吃。”
沈亦舟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便携显微镜和温度计,活像个严谨的实验室研究员。“家人们先看虫草的断面,”他把虫草放在显微镜下,镜头同步投到直播屏幕上,“虫草的菌核呈纤维状,这是真虫草的特征,咱们藏区的虫草比内地的粗,营养更丰富。”他顿了顿,补充道,“我查过营养数据,每100克虫草含蛋白质20.9克,和牦牛肉差不多,但更容易消化,适合老人和病人补身体。”
弹幕立刻热闹起来。“厨房杀手小琳”率先留言:“李老师!没有虫草能用香菇代替吗?我家只有干香菇”,后面跟了个哭脸表情。“加班狗阿凯”打趣:“小琳你上次把锅巴烙成黑炭,这次蒸蛋别把锅烧穿了”。小琳立刻回怼:“总比你天天吃泡面强!上次李老师教的锅巴我已经学会了,现在我妈都让我做饭!”李伟看着弹幕笑了:“香菇可以,泡发后切碎,味道也香,重点是鸡蛋和青稞面的比例——1个鸡蛋加2两青稞面,加温水搅匀,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
沈亦舟适时递过温度计:“水温控制在40℃最好,太高会烫熟鸡蛋,太低青稞面搅不匀。”他帮李伟往碗里倒水,动作默契得像做了千百遍——李伟负责把控口感,沈亦舟负责精准数据,一个凭经验,一个靠专业,刚好互补。“以前在星级酒店做蒸蛋,要用过滤水、恒温蒸箱,”沈亦舟边搅边说,“现在用牧民的铝锅、山泉水,反而觉得更鲜——食材本身的味道,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