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医院后身的园林仿佛被一支无形的巨笔肆意涂抹上了浓重而斑斓的油彩。银杏树的叶片金黄灿烂,如同熔化的阳光;枫香树则燃烧着深浅不一的红,从绛紫到朱砂,热烈而悲壮;唯有那几株松柏,依旧固执地坚守着一方墨绿的深沉,在萧瑟的秋风中默然挺立。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枯萎与泥土湿润混合的独特气息,这是一种繁华将尽、回归本真的宁静味道。
陈墨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步履沉稳地走向他与微晶子约定的那方巨石。他的心境,与这秋日的景象颇有几分相似——经历了最初接触道家智慧时的春之萌动、夏之热烈,如今已渐渐沉淀下来,进入了一个更为扎实、更为内敛的沉淀与积累阶段。每日例行的调息凝神,已如同呼吸般自然,那种“安住当下”的觉知,也开始如涓涓细流,悄然渗透到他行医、读书、乃至日常起居的每一个瞬间。他不再急切地追求某种玄妙的“境界”或“神通”,而是更专注于在平凡中体会那份内在的安定与清晰。
微晶子依旧如磐石般静坐于老地方,身形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得仿佛本就是这园林的一部分。他今日并未完全沉浸在坐忘之中,似乎早就在等待着陈墨的到来。听到脚步声,他缓缓睁开双眼,那双看透了世事沧桑的眸子里,今日似乎多了一丝不同寻常的、难以言喻的郑重。
陈墨如常上前,恭敬行礼:“前辈。”
微晶子微微颔首,算是回礼,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考较他的功课或是讲述玄理。他的目光在陈墨脸上停留了片刻,仿佛在做一个最后的、无声的评估。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打破了秋日的静谧:“陈墨,你随我修习,已有些时日。调息凝神,是内养根基,如同筑屋之深基,旨在安定汝心,澄澈汝神。然,道化万物,其用无穷。宇宙天地,本身便是一个浩瀚无垠的能量场,有其固有的韵律、格局与气息流动。人体作为小宇宙,身处其间,无时无刻不受这大宇宙环境的影响。”
陈墨屏息凝神,知道微晶子今日将要讲授的内容,恐怕非同一般。他认真地听着,不敢漏掉一个字。
“这观察、理解并顺应天地宇宙能量格局与气息流动的学问,古人称之为‘堪舆’,俗语便是‘风水’。”微晶子说出了这两个在世俗中充满神秘色彩,却也夹杂着无数误解与商业化喧嚣的字眼。他的语气平淡,没有任何渲染,仿佛在陈述一个如“水往低处流”般自然的物理事实。
“风水之术,源远流长,本是我道家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体悟天地人三才交感共震之道后,总结出的环境能量应用之学。”微晶子继续解释道,他的话语如同在陈墨面前展开了一幅恢弘而精密的古老画卷,“它研究的,是‘气’在不同时空、不同形态下的聚散、行止、生克变化。绝非世俗所误解的,仅仅是摆弄物件、求财求官的肤浅伎俩。其核心,在于‘顺应’与‘调和’,旨在为生灵寻找到一个能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最能滋养身心、助益运势的栖息之所。于医者而言,若能明了此道,便可更深一层理解环境因素对病患身心状态的深远影响,甚至可以利用环境之‘药’,来辅助疗愈。”
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为陈墨打开了又一扇认知世界的大门。他过去对风水的了解,确实仅限于一些支离破碎的民间传说和商业化的营销概念,从未想过它能与医学,与道家哲学的核心“气”论,有如此深刻的本源性联系。一种混合着好奇、兴奋与些许敬畏的情绪,在他心中悄然升起。
就在这时,微晶子的动作吸引了陈墨全部的注意力。只见老人缓缓抬起那枯瘦但稳定的手,伸入了那件洗得发白的旧道袍的内侧怀中。他的动作庄重而缓慢,仿佛在取出一件无比珍贵的圣物。片刻,他掏出了一本……册子。
那实在是一本过于破旧的小册子。尺寸不大,比成年人的手掌略宽一些,厚度也不过一指。封面是深蓝色的土布,但颜色已经褪败得近乎灰白,边缘磨损得厉害,露出里面毛茸茸的纤维,甚至有几个不起眼的虫蛀小孔。册子用最古老的麻绳装订,线脚也有些松散,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散架。整个册子透着一股历经漫长岁月洗礼后的沧桑与脆弱感,静静地躺在微晶子那布满皱纹、如老树虬枝般的手掌中,却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甸甸的分量。
“此乃《地理辨惑清册》,”微晶子的声音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温柔的追忆,“并非什么孤本秘典,只是我这一脉流传下来,用于入门的基础抄本。其中所载,无非是些认龙察砂、观水点穴、辨方正位的粗浅道理,以及一些常见形煞的辨识与化解之法,算是风水一道的骨架轮廓。”
陈墨的目光紧紧盯着那本小册子,心脏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跳动。基础抄本?粗浅道理?他深知,从微晶子手中拿出的东西,即便自称“粗浅”,也必然蕴含着直达本质的真知灼见。这本看似不起眼的破旧册子,很可能就是通往那个玄妙而庞大的风水世界的第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门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