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真扶贫启动,贫困户喜迎新生活!
清源县纪委的会议室,破天荒地亮了一整个通宵的灯。
烟灰缸堆成了小山,喝空的茶杯横七竖八地摆了一桌。李副书记双眼布满血丝,手里却捏着一份刚刚汇总上来的清单,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的对面,几名核心办案人员也是一脸疲惫,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统计出来了。”一个年轻的纪委干部推了推眼镜,声音嘶哑地汇报,“截止今天早上六点,主动前来投案自首,并递交悔过书的相关人员,共计七十三人。其中,涉及扶贫项目腐败的科级及以上干部十一人,企业负责人十九人,其他各类关系人四十三人。”
李副书记沉默地听着,拿起桌上一杯已经凉透的浓茶灌了一口。
另一个干部忍不住补充道:“李书记,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昨天下午,信访接待室和我们几个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有的人为了能先交代问题,差点在走廊里打起来。一个包工头,非说自己贪了八十万,另一个说他胡扯,明明只贪了六十万,说对方是为了插队才虚报数字……”
这番话让会议室里凝重的气氛出现了一丝裂缝,几个年轻干部想笑又不敢笑,表情都有些扭曲。
一场由“贫穷”引发的自首潮,其过程之荒诞,足以载入清源县的地方志。这些人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对那股神秘力量的恐惧,让他们把纪委的审讯室当成了唯一的避难所。
“追缴的款项和资产呢?初步估算有多少?”李副书记敲了敲桌子,把话题拉回正轨。
“报告书记,数字非常惊人。”财务核查组的负责人站了起来,脸色凝重,“根据他们主动上交的银行卡、房产证明以及各类资产清单,加上我们连夜冻结的涉案账户,初步估算,可追回的扶贫领域违规资金和不法所得,总额可能超过八千万。”
八千万!
这个数字让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清源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一个扶贫领域,就被这些蛀虫侵吞了如此巨额的资金。这笔钱,如果真的用在贫困户身上,能让多少家庭摆脱困境,能让多少孩子有书可读,能让多少老人安度晚年?
李副书记捏着清单的手,关节捏得咯咯作响。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亮起的天光,以及县委大院里开始忙碌起来的人影。
他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苏正那份报告,和那句“让所有人都‘受’益无穷”的批注。
一股寒意,再次从脊椎升起。
他现在已经不再去探究那股力量的来源,他只知道,苏正这个年轻人,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撬动了一块连他这个纪委副书记都感到棘手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巨石。
“立刻成立专案组,把这些人的问题一个一个查实、办死!”李副书记转过身,声音斩钉截铁,“同时,将追缴资金的情况,立刻向周书记和苏常委汇报。这笔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一分不少地,还给它真正的主人!”
……
当天下午,一份崭新的、与以往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的扶贫计划,摆在了县委书记周炳坤的办公桌上。
计划的制定者,是苏正。
“周书记,我认为,这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水漫灌,撒胡椒面了。”苏正坐在周炳坤对面,神色平静,语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和坚定。
周炳坤仔细翻阅着那份计划,越看眼神越亮。
这份计划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高的指标,全是实打实的、可以落地的具体措施。
它将全县所有贫困户的情况,分成了三大类: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无劳动力或残疾致贫。
针对因病致贫的,计划提出由县财政出资,联合市里的大医院,为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一次全面的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将追缴的资金设立为“扶贫医疗专项基金”,对大病患者的医保报销之外的部分,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兜底报销,彻底解决“病根”问题。
针对因学致贫的,计划则更为长远。除了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助学金外,还提出利用一部分资金,在几个乡镇中心建立“扶贫寄宿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断掉贫穷的代际传递。
而对于那些彻底丧失劳动力的特困户,计划简单粗暴:直接由政府供养。新房、定额的生活费、定期的上门探望,确保他们活得有尊严。
“好,好啊!”周炳坤一拍桌子,满脸赞许,“小苏,你这份计划,是真正把人当人看,是真正用心在做扶贫!以前那些报告,都只盯着‘脱贫率’那几个数字,只有你,看到了数字背后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指着计划书的最后一页,那里写着资金的发放方式。
“成立专门的资金监管小组,由纪委、审计、财政多部门联合监督。所有款项,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由银行直接发放到每个贫困户的个人账户。每发一笔,都要有贫困户本人签字按手印的回执。所有账目,定期在县政府官网上公示,任何人都可以查询。”苏正解释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