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花搅起的风波,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虽然激起了一阵涟漪,但很快便沉底无踪,反而让湖水更加澄清,映照出天空的蔚蓝与广阔。经此一役,宋卫国家内部的凝聚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李素娟心态彻底转变,眼神中多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坚定与光彩;岳母赵金花虽然嘴上不说,但行为上收敛了许多,甚至偶尔会主动帮着王桂兰照看一下小的孩子;李满仓和李满屯更是彻底老实,干活虽不出彩,却也绝不敢再偷奸耍滑。
工地上的气氛愈发和谐高效,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帮宋卫国家把这新房漂漂亮亮地立起来。在工匠们的精心组织和帮工们的齐心合力下,房架的组装进展神速,终于迎来了建房过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天——上梁。
上梁,在东北农村被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隆重、最关键的环节,寓意着房屋的“骨架”立起,家庭根基稳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宋卫国对此极为重视,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
这天,天色未明,宋卫国家老屋和新房工地上就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不仅所有帮工早早到齐,许多屯民也自发前来观礼、帮忙,连屯长李老汉、老猎户刘老栓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也都穿着整洁的衣裳,满面笑容地来到了现场。整个白石屯,仿佛都沉浸在一种节日的喜庆氛围里。
新房的地基上,粗壮结实的房架已经组装完毕,巍然矗立,只待那根最重要的主梁(脊檩)安放到位。主梁选用的是宋卫国亲自进山挑选的一根笔直、粗壮、无疤无节的百年红松,象征着栋梁之材,家运长久。梁木上已经披上了大红布,中间贴着一张写有“上梁大吉”的红纸,两端还挂着红绸扎成的花朵,显得格外喜庆庄重。
宋卫国今天也换上了一身半新的蓝色劳动布衣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古铜色的脸庞在晨曦中显得格外精神焕发。李素娟在王桂兰和赵金花的帮助下,也特意换了件干净的碎花褂子,虽然孕肚明显,但气色红润,眉眼间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激动。七个女儿更是像过年一样,穿上了最好看的衣服,梳着整齐的小辫,小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好奇,在人群中穿梭,像一群快乐的精灵。
天光放亮,吉时已到。
屯长李老汉作为主礼人,走到房架前的高处,清了清嗓子,周围嘈杂的人声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目光庄重地望向那里。
“各位乡亲,各位老少爷们!”李老汉声音洪亮,带着笑意,“今天,是咱们白石屯宋卫国家新房上梁的大喜日子!咱们屯子里,又添新宅,又添喜气!这是卫国一家的福气,也是咱们全屯子的光彩!”
“好!”众人齐声喝彩,掌声雷动。
李老汉继续道:“卫国这孩子,咱们是看着他长大的!以前或许走了点弯路,但如今,浪子回头金不换!靠着自己的本事,靠着一双手,打拼出这份家业,不容易!他对媳妇好,对闺女疼,对乡亲们仗义!这样的好后生,咱们就得支持,就得帮衬!”
这话说到了大家心坎里,再次引来一片赞同声。
“现在,吉时已到!准备——上——梁——!”李老汉拖长了声音,高声喊道。
早已准备就绪的工匠头目,也是屯里手艺最好的老木匠,立刻指挥着八名精壮汉子,四人一边,用粗麻绳套住披红挂彩的主梁两端,号子声整齐划一地响起:
“嗨——呦——!起——!”
沉重的红松主梁在众人合力下,被缓缓抬起,平稳地升向房架顶端。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仰头望着这庄严的一幕。宋卫国紧紧握着李素娟的手,两人都能感受到彼此手心的汗与微微的颤抖,那是激动,是期盼,是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
主梁被稳稳地安放在了预定的榫卯位置,严丝合缝!工匠迅速用大锤敲击固定。
“梁就位——!大吉——!”老木匠高声唱喏。
顿时,鞭炮齐鸣,噼里啪啦的响声震耳欲聋,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如同降下了一场吉祥的红雨。孩子们捂着耳朵又跳又笑,大人们的脸上也都绽开了笑容。
紧接着,是最让孩子们期待的环节——“抛梁”。
宋卫国和李素娟早就准备了许多“抛梁粑粑”——主要是白面掺了玉米面蒸的小馒头,还有一些水果糖、花生、红枣和特意换来的零散硬币。这些东西盛在几个大簸箕里,由宋卫国、李素娟(由王桂兰和疏影帮着),以及屯长李老汉、刘老栓等几位长者,一起登上房架(李素娟只在安全的矮处),向着四面八方抛洒。
“抛梁喽!抛梁喽!”
“抢喜糖啊!”
“接福气啊!”
下面的人群,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沸腾起来,笑着,闹着,争先恐后地伸着手,跳着脚,去接抢那些象征着福气、吉祥和甜蜜的抛洒物。场面热闹非凡,欢声笑语直冲云霄。
疏影和清浅也带着妹妹们在下面抢,小口袋里装得鼓鼓囊囊,脸上乐开了花。连一向拘谨的王桂兰带来的两个儿子,也难得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人群中灵活地钻来钻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