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巡逻日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混合着昨夜燃烧湿柴产生的淡淡烟味和初冬的寒意,笼罩着初具雏形的青霖市。楚歌紧了紧领口,带着一支十人小队,踏上了环绕核心城区的日常巡逻路线。这是他作为灵调局代副局长雷打不动的日程,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他感知这座城市的脉搏、了解其真实境况的最直接方式。
小队成员默契地呈扇形散开,保持着警戒队形。脚步声踏在碎石和尚未完全硬化的泥土路上,发出沙沙的轻响。沿途,早已起身劳作的民众看到这支熟悉的队伍,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投来或敬畏、或感激、或仅仅是麻木的目光,偶尔有胆大的孩子会喊一声“楚局长早!”,随即被大人拉回身边。楚歌微微颔首回应,锐利的目光却如扫描般掠过沿途的一切,将这座在废墟上艰难重生的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尽收眼底。
巡逻的起点,是正在不断加高、加固的主城墙。这里终日喧嚣,如同一个巨大的蜂巢。号子声、夯土声、石材的切割打磨声、以及简易起重机的吱呀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原始力量感的建设交响乐。
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监工和工头的指挥下,如同忙碌的工蚁,肩挑手扛,将一块块沉重的条石、一筐筐夯实的泥土运上墙头。他们中有原东离市的建筑工人,有失去土地的农民,更多的是为了换取一日两餐稠粥而加入建设大军的普通难民。汗水浸透了他们破旧的衣衫,在寒冷的空气中蒸腾起一片白雾。条件艰苦,意外时有发生,但没有人抱怨,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这道墙,是他们活下去的最大依仗。
楚歌注意到,墙体的结构明显借鉴了古代要塞的经验,并非简单的垂直立面,而是采用了梯形收分,墙体外侧还开始铺设一道缓坡,名为“蚁附坡”,用以迟滞鬼物攀爬的速度。一些关键段落,反AI协会的技术人员正指挥民工将刻有简单“坚固”符文的小石板嵌入墙基。虽然效果微弱,但聊胜于无,至少能提振守军士气。苏软软的“坚城实业”则负责几个主要城门楼和瓮城的建造,预制钢构件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建设效率,显示出技术与传统结合的优势。
“进度比预期快了三天。”陪同巡逻的工务所管事指着一段已近完工的墙体,语气中带着自豪,“周代市长下令,必须在下次大雪封路前,完成主体结构的合龙。大伙儿都拼着命干呢。”
楚歌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在寒风中赤膊劳作的民工,心中清楚,这快出来的三天,是用何等惊人的体力透支换来的。他吩咐了一句:“伙食要跟上,热水不能断,发现有病倒的,立即送医棚,不得延误。”
“是,楚副局长放心!”
离开喧嚣的城墙工地,巡逻队转向位于城市相对安全后方的难民营区域。这里的景象,与城墙下的热火朝天截然不同,充斥着一种压抑的、为生存而挣扎的沉重氛围。
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低矮窝棚,用能找到的任何材料——破布、烂木板、压扁的铁皮桶,甚至是从废墟里捡来的破旧广告布——勉强搭建成遮风避雨的容身之所。污水横流的地面,空气中弥漫着 汗臭、霉味、草药熬煮的苦涩以及若有若无的腐败气息。面黄肌瘦的妇孺 蜷缩在窝棚口,眼神空洞地望着过往行人;一些半大的孩子 则在垃圾堆里翻找着任何可能利用的东西。
唯一的“秩序”,体现在几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旁。那是市政设立的施粥点。等待领取那点清汤寡水粥食的队伍,排出去足足有一里多地。人们裹着所能找到最厚的衣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无人喧哗,只有死一般的沉寂,间或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咳嗽。维护秩序的士兵 表情严肃,警惕地注视着队伍,防止出现骚乱或争抢。
然而,就在这片绝望的灰色图景中,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人性的微光在闪烁。楚歌看到,一位反AI协会的年轻成员,正带着几个志愿者,挨个窝棚分发着用草药熬制的、据说能预防风寒的汤药,耐心地向将信将疑的难民解释着药效。不远处,一位原东离第一中学的老教师,竟在一处稍微避风的断墙下,用木炭在破木板上写字,教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认字,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更远处,几个青霖市本地招募的治安员(多是些有点力气的半大老头)臂戴红袖章,正在调解两个难民为争夺一小块相对干燥的栖身之地而发生的争执,虽然效果甚微,但至少是一种维持最低限度秩序的尝试。
“粥里能多加点杂粮吗?”楚歌问随行的市政干事。
干事面露难色:“楚副局长,库里的存粮……主要是靠东海那边偶尔的船运接济,还有狩猎队在外围山林里打的些野物,但杯水车薪。 周代市长已经下令再次缩减行政口粮,优先保障筑墙民工和士兵了。”
楚歌沉默片刻。他知道,粮食问题,是悬在青霖市头顶的另一把利剑,其威胁,或许并不比城外的鬼物小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