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出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他的名字出自?《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父亲对他是寄予何等厚望~
但是比起张载这个名字,后人更喜欢称他为“横渠先生”。
横渠二字是地名,位于今天陕西宝鸡市眉县境内,这里是张载讲学之地,也是他的长眠之所。
其实张载本不是横渠人,他之所以来到横渠,和他父亲的死亡有关。
张载生于长安,他的父亲名叫张迪,曾任涪州知州。就是那个榨菜特别出名的涪陵。
公元1035年,也就是张载1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带着母亲和幼弟护送父亲的灵柩北归,结果当他们沿途路过横渠的时候,盘缠用完了,恰巧前面又在闹兵变,为了避免打扰到父亲安息,张仔就在横渠把父亲安葬了下来。
并决定定居于此。
随着张载的到来,横渠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也在日后的历史中演变成了中国地图上一个值得特别标记的原点。
据说?《宋史》记载,张载年轻时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少喜谈兵”,是一个热血军迷。
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功名。
然而,北宋时期社会流行的是重文轻武,所以武人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不高。
但幸运的是,在张载20岁的那一年,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贵人:范仲淹。
公元1040年,一场三川口之战,北宋败给了西夏,年过半百的范仲淹被紧急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
范仲淹作为北宋第一完人,他几乎是当时所有为官者的精神偶像~
他无论文韬武略还是人品能力都堪称完美。
当张载听说自己的偶像来到了陕西后,立马动身前去拜谒,而范仲淹一向礼贤下士,听闻有学子要来拜访自己便召见了他,并和他一顿深谈。
但是对于这次谈话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
但却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情,据?《宋史》记载:
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当时张载写了一篇?《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陈述自己对于西北边防和收复失地的计划。
虽然得了范仲淹的赞扬,但是范仲淹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是一个读书人,应该着力重振儒学,为何要热衷于兵事呢?
这句话乍一听来,感觉范仲淹也难避免宋朝重文轻武的风俗,然而实际上的含义却是,战争虽能一时安邦,却不能长久安定天下。
据说在临别时,范仲淹送给了张载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是一本?《中庸》,并告诉他:
只有将礼乐教化深入人心,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后来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到了横渠家中,从此潜心苦读儒家经典,并最终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联的道理,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
两年后,范仲淹惦念张载,书信一封请他到庆州见面,而且为了救济贫困的张载,范仲淹还请张载写了一篇?《庆州大顺城记》,然后自掏腰包给了他一笔钱当做稿费。
可以说,张载是幸运的,在人生关键时刻遇到了这位千古完人范仲淹,不仅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而且经济上也得到了帮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儒学也是幸运的,在11世纪这个特殊的时期得到了范仲淹的青睐~
很多人知道宋朝文坛中最大的伯乐是欧阳修,却不知道在当时思想界最大的伯乐是范仲淹~
在宋初的儒学复兴运动中,范仲淹不仅发掘并帮助了张载,还直接指导过理学开山宗师之一的周敦颐。
这样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的坦荡君子,可谓举世罕见。
难怪明末大儒黄宗羲评价范仲淹说:
“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而张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儒,除了遇到范仲淹这个伯乐外,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自身的勤学苦读。
如果你要问张载有多用功?程灏、程颐两兄弟曾评价张载八个字,那就是:
“苦心极力,费尽心思”。
使出了全部力量去读书,而且张载还曾经写过一副对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意思是他每天读书到半夜,等所有人入睡了,世界安静了,他才休息,第二天他又早起,趁着鸟还没有提叫,就已经在读书了。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自律到这种程度,还怕读书没有一个好成绩吗?
所以说“勤能补拙”。
公元1057年,经过多年的苦读,张载终于高中进士,登上了这场千年科举龙虎榜。
那一中进士的人都是未来的大咖级人物,除了张载,还有苏轼,曾巩,程灏等等,个个都在未来的仕途中声名显赫~
这一年张载38岁,可谓是大器晚成~
后来宰相文彦博决定在相国寺开设讲堂,让张载专门来讲学,张载以?《易经》为题,在相国寺讲的第一课,就轰动了京城,许多年轻学子深感震撼,第二天天还没亮就争着去相国寺占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