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到任宁海不久,便传来蒙古大军突破长江、包围鄂州(今武汉)的急报。
临安城内人心惶惶,董宋臣竟劝理宗“迁都四明(今宁波)以避锋芒”。
文天祥怒不可遏,连夜写就《己未上皇帝书》,痛斥董宋臣:
“误国误民,罪当斩首”,直言“迁都则人心离散,国必亡矣”,恳请皇帝“斩董宋臣以谢天下,亲征鄂州以振军心”。
此书递上,朝野震动,百官纷纷附议,理宗虽未迁都,却仍宠信董宋臣,对文天祥的奏请置之不理。
( 。? ??)?
文天祥见忠言不被采纳,心灰意冷,自请辞官:
“臣虽愚钝,不敢与奸佞同朝。”
朝廷虽未准其彻底辞官,却将他调往江西瑞州(今高安)任知州。
瑞州经蒙古铁骑劫掠后,“城郭残破,白骨露于野”,文天祥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掩埋尸骨、安抚流民,又重修“碧落堂”“三贤堂”,以欧阳修、苏轼等先贤事迹教化百姓。
他常微服私访,见农户因赋税过重而卖儿鬻女,便上书朝廷减免赋税,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
不到一年,瑞州“商旅渐归,农桑复起”,百姓称其“文青天”。
( 。? ??)?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驾崩,其侄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度宗天生体弱,又耽于酒色,将朝政全权交给贾似道。
贾似道以“再造宋室”自居(实则鄂州之战中私与蒙古议和),专权跋扈,凡反对者皆遭贬斥。
文天祥因曾弹劾董宋臣,又与贾似道政见不合,被罗织“越职言事”的罪名,罢官回乡。
这年,他刚满30岁,却已两度辞官,在庐陵筑“文山草堂”,读书着述,看似欲归隐田园,实则从未放下对国事的忧虑。
他在《文山草堂记》中写道:
“草庐虽小,可纳天下忧;田园虽静,难忘江山破。”
( ??? ? ??? )
咸淳五年(1269年),在老师欧阳守道与主战派大臣的举荐下,文天祥被重新起用,任赣州知州。
赣州地处赣江上游,是南宋防御蒙古的西南重镇。
他到任后,一面整顿吏治,一面训练乡勇,规定“每家出一丁,农时耕种,战时御敌”,又亲自勘察地形,在赣州城外修筑防御工事。
有人劝他:
“蒙古势大,宋室将亡,公何必白费力气?”
文天祥答:
“天下事,只要有人做,便有希望;
若人人退缩,才是真的亡了。”
(?ˉ???ˉ??)
此时的他,虽已鬓生白发,眼神却愈发坚定。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在丞相伯颜率领下,以“顺天灭宋”为名,沿长江东下,直逼临安。
消息传来,度宗惊惧而亡,年仅四岁的赵?即位(宋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朝野大乱,谢氏下“勤王诏”,号召天下兵马入卫京师,却应者寥寥———
此时的南宋,已无可用之兵、可倚之将。
????????
三、临危受命:毁家纾难,孤军勤王~
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在赣州接到勤王诏。
他捧着诏书,痛哭三日,随后召集赣州父老:
“元军将至,国将不国。
天祥虽为书生,愿率义师入卫,诸君可愿与我共赴国难?”
话音刚落,乡绅陈继周、刘洙等当即响应:
“愿随文公赴死!”
短短三个月,文天祥以自家财产为军费,募集乡勇、矿工、农民共一万余人,组成“勤王军”。
这支队伍无正规铠甲,多持锄头、镰刀,却士气高昂。
(?í _ ì?)
有人劝他:
“元军精锐,公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于以卵击石。”
文天祥答:
“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若天下人皆学我,未必不可为;
若无人敢为,宋必亡矣!”
他率军从赣州出发,沿途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队伍竟扩充至三万余人。
然而,当他抵达临安时,却被贾似道的余党排挤———
他们视这支“乡勇”为“累赘”,将其安置在城外,不予粮草,更不许参与军机。
?╭╮?
同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屠城三日,“死者十万人,血流成河”。
临安城内一片恐慌,太皇太后才急召文天祥入宫,任其为平江知府(今苏州),令其率军阻击元军。
文天祥星夜驰援,却因兵力悬殊,平江失守。
他率残部退守余杭,向朝廷请求增兵,却只得到“死守待援”的空诏———
此时的临安,已无兵可派。
(*?????)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外三十里的皋亭山。
太皇太后谢氏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派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议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