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轼笑着抚掌,点头赞道:
“张仲景,真乃奇人也!
以医术为笔,以救人为墨,书写出如此壮丽篇章。
他这一生,虽未在朝堂指点江山,却在医道上开疆拓土,福泽后世。
我若能与他同饮,定要好好讨教这仁心与医术的妙处 。”
~~
天幕开始变成了评论榜~
历史上众多名人对医圣张仲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起?看看那些代表性的评论 :
(*′I`*)
?华佗:
“此真活人书也。”
华佗在读到《伤寒杂病论》时,发出如此感慨,高度称赞了该书的实用价值和对生命的拯救意义。
? 孙思邈:
“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
孙思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推崇备至,认为医生得到此书,就像武林中人得到绝世秘籍一样。
? 成无已:
“仲景之方,众方之祖。”
成无已是金代着名医学家,他全面注解《伤寒杂病论》,此评价充分肯定了张仲景方剂的奠基性地位。
?陈修园:
“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
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将仲景与孔子并提,把仲景方书与儒学六经对言,强调了张仲景在医学领域的崇高地位。
?郭沫若:
“医圣祠”。
郭沫若于1959年12月为医圣祠题写牌匾,表达了对张仲景的敬重之情。
七玥打开了评论区,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就看到天幕上滚动了一些评论:
“期末考复习看《伤寒杂病论》,我就不信仲景公不罩着我,保佑我门门90+!”
“楼上的,那你得是医学生才行呀~”
“家人们谁懂啊,熬夜追剧后被张仲景的养生理念狠狠教育,连夜戒熬夜了!”
“终于明白为啥说“仲景之方,众方之祖”,这方子绝得能让现代药企研发部集体下岗。”
“古代预言家张仲景,预言王仲宣那事儿,比天气预报还准,神了!”
“以前只知道张仲景是医圣,看完视频才知道他是中医界的“六边形战士”,诊断、开方、理论样样精通。”
“张仲景要是开直播讲中医,估计直播间能挤爆,全是求开方和养生秘诀的 。”
“要是能穿越,我第一个抱张仲景大腿,求他收我为徒,学完医术回来开医馆,绝对爆火!”
“张仲景:我在东汉写医书,你们在21世纪抄我作业,代代相传从未失手 。”
“感觉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开了“天眼”,好多病症的解法现在都好使。”
“张仲景坐堂行医的时候,一天能看几百号病人吧?
这工作量,当代医生看了都摇头 。”
“原来古代也有“医患矛盾”,还好张仲景靠实力和医德化解,不然哪有后世的医圣传说 。”
“ 建议把张仲景的故事拍成大电影,票房肯定比超级英雄片还火爆 。”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我:“勤刷视频,博采神评”,主打一个传承 。”
“看了张仲景的视频,我决定自学中医,说不定哪天也能成为“当代医圣” 。”
“王仲宣不听张仲景的话,后悔了20年;
我要是不听仲景公的养生建议,估计得后悔一辈子 。”
“张仲景的药方要是申请专利,那专利费能收到手软,可惜古代没这玩意儿 。”
“感觉张仲景的医术已经超脱凡人范畴,是不是偷偷得到了仙人指点 。”
“要是张仲景能给我的宠物看病就好了,我家毛孩子肯定药到病除 。”
“原来“坐堂医生”的由来是张仲景,我还以为是古代医生都爱坐大堂呢 。”
“ 张仲景要是玩社交媒体,粉丝量估计能分分钟突破千万,成为古代第一大V 。”
……
七玥内心膜拜了一下医学大佬,就打开了下一条视频: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也聚精会神地看着~)
“药圣的开挂人生,孙思邈究竟有多神?
在华夏医学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孙思邈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传奇顶流”。
他的一生,仿佛开了超级外挂,跨越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活了141岁,堪称“古代长寿界的扛把子”。”
【看到这里,七玥表示不相信,于是她打开搜索模式?
答案是:
孙思邈的寿命存在争议,较为通行的说法有141岁和102岁两种 。
一种说法认为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 。
另一种说法依据《旧唐书》记载,称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
七玥:“哇!在古代,六十岁一代人,他确实算高寿了,起码是真的“百岁老人”~
七玥觉得更感兴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