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江南正是插秧季,许辰刷到农业频道的专题报道时,屏幕里正播放着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插秧场景。连片的水田泛着粼粼波光,穿着防水裤的农户们弯腰插秧,嫩绿的秧苗在手中翻飞,很快就排成整齐的行列。镜头拉近,能看到稻苗根部粗壮,叶片舒展,农技员的解说声清晰传来:“杂交水稻不仅抗病性强,分蘖能力更是普通水稻的两倍,成熟后稻株能长到两米高,亩产轻松突破千斤,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国宝级作物’。”
许辰盯着屏幕里“稻浪过肩”的画面,心里突然一动——元朝疆域辽阔,忽必烈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可北方多旱地,南方虽有水田,却因水稻品种落后,产量始终不高。要是让忽必烈看到这杂交水稻,看到亩产千斤的盛况,以他重视农桑的性格,肯定会立刻下令引种,到时候元朝的粮食危机就能大大缓解,百姓也能少受饥馑之苦。
“系统,查一下忽必烈时期的农业情况。”许辰一边滑动屏幕,寻找更详细的杂交水稻资料,一边问道。他需要确认此时元朝是否已经有水稻种植基础,以及当前是否处于适合引种的时节,这样才能让投射效果最大化。
【查询结果:当前时空节点为元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已推行“农桑辑要”政策,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种植,但因品种陈旧,亩产仅三百余斤,且易受水旱灾害影响。近日江南多雨,部分稻田被淹,农户补种意愿低,投射时机匹配度98%。】
“太好了!”许辰眼睛一亮,立刻开始剪辑视频。他特意选取了三个核心片段:一是杂交水稻成熟时“稻株两米高、稻穗饱满”的丰收场景,用对比画面展示其与普通水稻的差异;二是农技员讲解“分蘖能力强、抗病耐旱”的特性,配上简单易懂的动画演示;三是农户收割杂交水稻时“亩产千斤”的实测画面,用醒目的数字标注产量,让元朝人直观感受到优势。
考虑到元朝没有现代农技知识,许辰还在视频里加入了“简化版种植指南”:将“杂交育种”简化为“上天赐予的优良稻种”,“科学施肥”改为“多施草木灰”,“合理密植”解释为“每亩插秧数量比普通水稻多三成”,确保农户能轻松理解和操作。他还特意配上了江南水乡的背景音,让忽必烈和大臣们更有代入感。
“定向投射到元大都的皇宫,最好是在忽必烈与农官商议江南农事的时候。”许辰调整好视频节奏,点击投射按钮,“画面色调调整为古朴风格,避免现代元素过于突兀;解说词改用元朝官话,重点突出‘亩产千斤’‘稻株两米高’‘抗病耐旱’三个关键点。”
【投射参数已确认...时空通道稳定...锁定元大都紫宸殿...投射启动!】
手机屏幕闪过一道柔和的金光,视频瞬间消失。许辰靠在椅背上,想象着忽必烈看到杂交水稻时的震惊表情,心里满是期待——他仿佛已经看到,不久后的元朝江南,连片的杂交水稻迎风生长,农户们丰收时脸上洋溢的笑容。
***元大都,紫宸殿。
忽必烈穿着素色锦袍,坐在龙椅上,眉头微蹙地听着农官的奏报。案几上摊着一幅江南农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被水淹过的稻田区域。
“陛下,江南近日连降大雨,苏州、杭州等地已有三成稻田被淹,农户补种的稻苗长势稀疏,恐怕今年秋粮要减产三成。”农官低着头,声音里满是焦虑,“臣已让人清点粮仓,若减产属实,明年春天江南恐有饥馑之虞。”
忽必烈沉默着,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他自登基以来,一直把“劝课农桑”当作头等大事,不仅组织编写《农桑辑要》,还在各地设立“劝农官”,可粮食产量始终不尽如人意。北方旱地种粟麦,亩产不过两百斤;南方水田种水稻,最高也才三百斤,一旦遇到灾年,百姓就只能流离失所。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稻种了吗?”忽必烈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他看向殿外,想起去年南巡时看到的景象——农户们在水田里弯腰劳作,烈日下汗流浃背,可收获时的粮袋却轻飘飘的,“若能有亩产五百斤的稻种,朕就算减一半赋税,国库也能充盈。”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亮起一道金光,紧接着,一个巨大的天幕出现在紫宸殿上空,覆盖了整个皇宫。殿内的大臣和侍卫们都惊呆了,纷纷跪倒在地,以为是“上天显圣”。忽必烈也愣住了,他曾听闻过“天幕”的传说,却没想到会亲眼见到。他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挥手示意众人起身:“莫慌,此乃上天示警,亦或是恩赐,且看天幕所示为何。”
天幕中,首先出现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田,与江南的稻田极为相似。可不同的是,这片水田里的稻苗长得格外粗壮,叶片翠绿,高度已经没过了农户的膝盖。解说声(已转化为元朝官话)响起:“此乃‘杂交水稻’,上天赐予人间的优良稻种,稻株可长至两米高,稻穗颗粒饱满,亩产可达千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