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浙江莫干山,雾气缭绕在竹林间,许辰站在一座复刻的春秋铸剑炉旁,指尖划过炉壁上灼烧的痕迹。旁边的干将纪念馆里,讲解员正拿着一把青铜剑复制品介绍:“当年干将铸剑,用的是‘皮囊鼓风’的土炉,温度最多只能到1000℃,炼出的青铜剑容易脆裂;而现代高炉能达到1500℃,炼出的精铁能让剑更锋利——要是干将能看到现代冶铁技术,说不定能铸出真正削铁如泥的宝剑。”
许辰掏出手机,系统界面自动弹出春秋史料:此时是吴王阖闾时期,干将正为吴王铸造“湛卢剑”,可连续三天鼓风冶铁,炼出的铁水依然杂质多,铸出的剑坯一折就断。吴王催得紧,要是再铸不出合格的剑,干将恐怕要被治罪。他看着炉中跳动的火苗,心里满是焦急——现有的冶铁炉温度不够,根本炼不出精铁。
“这不正好给冶铁炉改良找个落地场景?”许辰眼睛一亮。他翻出之前拍的现代高炉冶铁视频,画面里,高炉高达十丈,用煤炭做燃料,鼓风设备将空气强行压入炉中,炉温达到1500℃,铁水纯净如银;工匠将铁水倒入剑模,铸出的宝剑能轻松斩断青铜剑,刃口毫无损伤。
为了让干将看懂,许辰特意做了“古法适配”:把“钢铁高炉”换成“巨型土高炉”,“电动鼓风”改为“水力鼓风”,用“煤炭+木炭”混合燃料提升温度,还穿插了手绘的“改良冶铁炉结构图”,用春秋口语解说核心优势:“土炉改高加水力,煤炭木炭燃得旺;炉温升到千五度,铁水纯净无杂质;铸出宝剑削铁易,吴王见了定欢喜。”视频开头加了“旧冶铁炉VS改良冶铁炉”对比画面,一边是“温度低,铁水杂,剑易断”,一边是“温度高,铁水纯,剑锋利”,差距一目了然。
考虑到干将的铸剑坊在莫干山,许辰直接将投射地点定在铸剑坊上空,背景音乐选了激昂的《剑器行》,用编钟和剑击声合奏,既有铸剑的铿锵感,又有技术的革新感,让干将和工匠们能立刻感受到改良冶铁炉的价值。
“定向投射至莫干山干将铸剑坊上空,确保干将及工匠、弟子都能看清细节。”许辰点击投射按钮,手机屏幕闪过一道赤红色的光晕,“就凭干将对铸剑的执着,这改良冶铁炉保管能让他铸出削铁如泥的宝剑!”
【时空坐标锁定:春秋吴王阖闾时期,莫干山干将铸剑坊...投射信号同步中...语言适配完成...投射成功!】
***春秋,吴王阖闾时期,莫干山,干将铸剑坊。
干将身着粗布工装,脸上沾着黑灰,正指挥工匠们用皮囊鼓风。铸剑炉里的火苗忽明忽暗,已经烧了三天三夜,可舀出的铁水依然泛着黑色杂质。他拿起一块剑坯,轻轻一折,“咔嚓”一声,剑坯断成两截。
“师傅,要不我们再加些木炭?说不定温度能再高些。”弟子欧冶子捧着一筐木炭,焦急地说,额头上满是汗水。
干将摇摇头,叹了口气:“加过了,已经加了三倍木炭,可这皮囊鼓风最多只能让温度到千度,根本炼不掉铁水里的杂质。吴王明天就要来看剑,要是再铸不出合格的剑,我们都要遭殃。”
就在这时,铸剑坊上空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光晕,紧接着,一块巨大的天幕凭空铺开,将整个铸剑坊都罩了进去。工匠们吓得纷纷扔下皮囊,跪在地上磕头,以为是火神发怒。
“这...这是什么怪物?”欧冶子紧张地躲到干将身后,手里的木炭筐都差点翻倒。
干将却按住了欧冶子的手,沉声道:“莫慌!这是天幕,之前在吴国都城见过,能降下绝世技艺!仔细看,说不定有改良冶铁炉的方法!”
话音刚落,天幕里的画面就动了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型土高炉,高达十丈,炉身上有几个风口,水流驱动着木轮,木轮带动风箱,将空气强行压入炉中;炉顶冒着黑烟,工匠们正往炉里加煤炭和木炭;一个时辰后,炉口打开,纯净的银白色铁水缓缓流出,倒入旁边的剑模中。
“那高炉怎么这么高?还用水力鼓风?”欧冶子指着天幕里的冶铁炉,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木炭都掉在了地上。
天幕里的解说声(春秋口语)缓缓响起:“此乃‘改良冶铁炉’,将旧土炉加高至十丈,增加‘水力鼓风’(用水轮带动风箱),燃料用‘煤炭+木炭’混合;炉温能升到千五度,比旧炉高五百度,可炼去铁水杂质,炼出‘精铁’;用精铁铸剑,剑身坚硬且有韧性,能轻松斩断青铜剑,削铁如泥,不易折断;此法铸剑,效率比旧炉快三倍,七天就能铸出一把好剑。”
“千五度?削铁如泥?”干将猛地向前一步,手掌按在冰冷的铸剑炉壁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我们的旧炉最多千度,这改良炉竟能高五百度?还能让剑斩断青铜?”
画面继续播放,展示了改良冶铁炉的细节:高炉采用“分层设计”,下层装燃料,中层装铁矿石,上层排烟;水力鼓风的“风箱”用牛皮制作,风力是皮囊鼓风的十倍;铁水冷却后,工匠用锤子锻打剑身,去除残留气泡,让剑身更坚韧;还展示了“宝剑测试”场景——工匠用铸好的宝剑斩断青铜剑,青铜剑断口平整,宝剑刃口毫无损伤;再用宝剑削铁块,铁块如切豆腐般被削开,围观的人纷纷惊呼。解说声还强调:“此改良炉所用材料为土、木、牛皮,铸剑坊的工匠可自制;水力鼓风借用附近的溪流,无需额外耗费人力,成本低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